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

今日钟楼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2)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3)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4)

在南大街街道西直街社区,有位远近闻名的 “修伞专家”——王云伟,今年82岁,被附近居民们称为“活雷锋”。一把小小的爱心伞,传递的是一份爱心,十五年来,王云伟师徒二人义务修理雨伞10000余把。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5)

王云伟修起伞骨来十分熟练

一间工作室,一个记录本

一本《雨伞修理图册》

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摆放了各种各样的伞,堆放着伞骨、伞轴、把手、剪刀、钳子、弹簧、铁丝等零部件和工具——这间位于西直街社区的云伟党员工作室,是社区专门为王云伟设立的修伞工作室,这里成了他退休后展示技能、助人为乐的平台。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6)

云伟党员工作室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7)

工作室里摆放着工具箱和各类零部件等

这几年,慕名来找王云伟修伞的居民越来越多,为了不把伞搞混了,王云伟有一个记录本,给每把伞建立一个“小档案”,记录着伞主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并在对应的伞上贴好小纸条。伞修好了,他会第一时间联系上伞主人,遇到家住附近的,或者腿脚不便的,他便会骑着自行车送伞上门。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8)

已经修好的伞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9)

伞柄整整齐齐地贴好小纸条

王云伟还将自己的修伞经验总结成了一本《雨伞修理图册》,里面的内容都是他手绘的,详细记录着雨伞各个部位的修理方法。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0)

小小爱心伞 温暖风雨路

82岁的王云伟,第一次修伞其实是个偶然,有次他看到邻居把破损的伞扔掉,他觉得可惜,便从家里找出电线、易拉罐、圆珠笔芯等废旧物品代替修伞配件,没想到竟然修好了。因退休前在科技部门工作,是位高级机械工程师,有着丰富的机械理论,修伞对于他来说不在话下。按照邻居的说法,王云伟修伞,好比医生要先“望闻问切”。把伞撑开,收起,再撑开,再收起,反复两次,不过十几秒,毛病在哪,他就基本了然于心了。而问他诀窍在哪,他笑了笑,修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1)

正在打磨零件的王云伟

2007年,因为找不到修伞地方而苦恼的吴志佳,在听说王云伟的事迹后,便直接找到他“拜师学艺”,13年一晃而过,如今81岁的他,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修伞专家”。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2)

吴志佳(左一)向师父请教

在西直街社区的便民服务站,吴志佳的修伞摊总会备几把好伞。“遇到被人扔掉的旧伞,我会修好后免费送给有需要的人,这是跟我师父学的。” 吴志佳笑着说,“我们修伞不收钱,就图一个快乐,给人家修好了伞,自己也有了成就感。” 师徒俩修伞,从不收取一分钱。街坊邻居十分感动,有的执意要给,把钱扔了就“跑”,他们还会专门送回去;有的怕他们不肯收,甚至会把鸡蛋、水果等感谢品直接送到社区,希望转交。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3)

修伞

“师父教会我的,不仅是修伞的技能,还有做人的道理。”吴志佳说。在师父的带动下,身为社区志愿者、楼组长、党员骨干的他,除了修伞,无论是楼道里的“家长里短”,还是社区大大小小的事务中、总能看到他忙里忙外的身影。在疫情防控期间,吴志佳更是主动向社区“请战”,站到了抗疫一线。“现在有些年轻人也想跟着我学修伞,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把志愿者精神传下去,多做好事,帮助更多人。”吴志佳说。

从二老手里“走”出的爱心伞

汇成了一把更大的“伞”

温暖着风雨中的前行人。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4)

大学生爱心伞(小小爱心伞温暖风雨路)(15)

钟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