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中采用何种语言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涉及电影科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语言学、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的问题。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四年之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诞生。《爵士歌王》诞生于美国,彼时的美国汇集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因此选择了大多数观众都能听懂的英语。《歌女红牡丹》诞生于上海,彼时的上海汇集了全国各个省份的同胞,因此选择了大多数观众都能听懂的国语。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1)

电影《歌女红牡丹》剧照

那么为什么“国语”是这样的呢?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官方就以北平话为基础,定制了标准国语。后来的国民政府又延续此政策,对之前的标准再做修订,定制了新的标准国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很多,不然大家可以想想普通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中国的文字自秦朝就开始统一了,语言却因为各个朝代在不同城市定都,而形成了各个时期的官话。但是元明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总共就在南京、北京两个城市来回定都,而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通古斯语系的影响。总而言之,官方语言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最大公约数,其次要考虑容易学习。历史的种种机缘,让我们中国人选择了“普通话”。

那么电影为什么要选择“普通话”呢?除了上文提及的部分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特别的一种。它是一种彻底世俗化、大众化的艺术,甚至可以脱离艺术,进入纯粹娱乐的范畴。因此要想实现艺术通俗化、娱乐大众化,那么无论电影是何种题材,何种类型,何种形式,何种风格,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自然会采用大多数人都能听个大概的国语或者普通话。

举个例子来说明。电影《朗读者》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德国,电影中的角色自然应当用德语交流,但最后却采用的是英语。这部电影具有典型的好莱坞式风格,导演史蒂芬·戴德利,男女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拉尔夫·费因斯居然都是英国人。其实这部电影面对的观众是全球观众,而且主流观众都是欧美观众,因此选择使用了大多数人能听懂的英语。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产业特别是欧美电影产业日趋合流,一个剧组经常是“多国部队”,而背后的投资往往都有好莱坞的影子。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2)

电影《朗读者》剧照

另一方面,电影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早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个电影人都在穷其一生地努力挖掘电影的表现力。电影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发现语言选择对于电影创作、电影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那么一些电影人或者保护本土电影,或者宣扬地方特色、或者营造独特的电影风格,在电影中选择了不同的语言。越是电影产业发达的地区,越是文化输出能力强,而且擅长使用本地区的语言。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华语电影《审死官》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按常理应该采用国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影片诞生于1992年的香港,而且是周星驰先生早期的代表作。这说明什么?香港那个时候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啊!虽然当时香港发行的电影一般都有粤语、国语两个版本,但是主创人员清一色的香港人,自然在拍摄时使用粤语。粤语中的语气语调、俚语俗语等迥异于国语,能够听懂粤语的观众显然更能“原汁原味”地欣赏周氏无厘头电影。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3)

电影《审死官》镜头

来到21世纪,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合作也越来越多,而且最大的华语电影市场在大陆。因此,多数电影人拍摄时不约而同地选择普通话作为电影角色的语言。但是,但是,但是,一部分电影人总是如此的特立独行,要么是因为他有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要么是因为他聪明地意识到某种方言与某些电影风格十分合拍。前者如贾樟柯,他早期的作品中通通选择山西汾阳话,这个选择充分地赋予了贾氏电影独特的气质,吸粉无数;后者如宁浩,他的第一部院线电影《疯狂的石头》故事发生在重庆,聪明地选择了四川话(或者重庆话),营造了独特的黑色喜剧气质。(宁浩还是山西人呢!)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4)

电影《疯狂的石头》镜头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验与市场反馈,大多数华语电影还是会采用普通话,但少部分华语电影出于上述两个原因选择了某些方言。经过时间的沉淀,观众印象中逐渐将东北话、山东话、四川话(或者叫作西南官话)同喜剧风格的电影关联在一起;逐渐将北方的某些方言同作者电影关联在一起。有个原因值得一提,那就是上述这些方言,包括四川话,都属于北方语系,因此在大多数观众能听说普通话的前提下,稍微借助一下字幕便能轻松欣赏电影的“内在味道”。近些年比较有影响力的西南官话电影,如《无名之辈》(其实主演章宇说的是贵州话),《让子弹飞》(其实姜文配音说的也是贵州话)。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5)

电影《无名之辈》主演 章宇

在华语电影“方言实验”的过程中,有几部电影值得注意。《寻枪》使用了贵州话(西南官话的一种),《我的姐姐》使用了成都话(四川话的一种),《爱情神话》使用了上海话。《寻枪》让我感受到了贵州话(西南官话)可以在不营造黑色喜剧风格的前提下,赋予电影另一种迷离、超现实的风格;《我的姐姐》让我感受到成都话(四川话、西南官话)不那么绵、软、糯的一面,而且可以在现实主义题材下大放异彩;《爱情神话》让我更加惊喜,它涉足到听说层次更难的上海话(南方语系中的吴侬方言片),而且收到了不错的市场与口碑反馈。

四川话的几部电影(四川话为什么在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常见)(6)

电影《我的姐姐》主演 张子枫

语言的出现,是电影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通用语言的选择,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交流便利的影响;在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下,方言的选择受到了电影人和市场的共同影响;选择使用方言是一把双刃剑,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当然也会有更大的回报。要么是市场,要么是口碑,要么是奖项;选择使用方言,一般会考虑观众的听说门槛。华语电影选择的方言一般都是北方语系。(戏剧电影除外)。过于小众的方言,等同于异族语言。例如温州话对于外地人来说,和日语、蒙古语、藏语一样。不过观众对于选择异族语言的电影也能欣赏,关键还是在于电影本身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