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天起渐渐热了起来,今年的雨水仿佛又特别眷恋我们,雨水给我们在闷热天起带来一丝凉意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空气更加变得潮湿闷热,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已经进入了“梅雨时节”,身体也仿佛不是自己的,总感觉全身无力、头昏昏沉沉、工作没有激情、没有精神、饮食不思、腰酸困顿,这时“湿邪”可能已经悄悄缠上你了。

提到除湿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薏仁”,它的确是一味除湿怯痹的良药。但是如果你只知道“薏仁”除湿的作用,那你就太OUT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细数它的各种作用和保健功效。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1)

薏仁的作用和功效

薏苡仁又名薏米,是药食两用的常用药材之一。薏苡仁药用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认为薏苡仁擅长治疗风湿痹痛,能够下气除湿,长期服用还可以轻身益气。中医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此外,薏仁还具有舒筋脉、除痹痛的功效,是治疗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及食疗佳品,可以单用,也可与苍术、木瓜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2)

1、美容养颜:薏仁中含有维生素E和蛋白质,常食能使皮肤细腻有光泽,并能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经常服用可以起到滋润肌肤、防止脱发、延缓衰老的作用。

2、祛湿消肿:薏仁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很好的利尿、消水肿、排便、排毒的作用。

3、降血糖、降血压:薏仁含有大量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能清除氧自由基,软化血管,可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糖的作用。高血压、糖尿病患儿经常服用有利于降低血压和控制血糖,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降血脂:薏仁中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胆盐,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长期服用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5、防治脚气:薏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E,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脚气。

6、防癌抗癌:薏仁内含的薏苡脂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长期服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肿瘤发病几率。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3)

几款常用保健药粥的制作方法

薏仁牛奶美白羹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4)

做法:将鲜奶煮沸,加入薏仁粉适量,搅拌均匀后食用或者每次3-5克熟薏仁粉,用温开水冲服早晚两次。

功效:长期饮用能滋润肌肤、保持皮肤光泽细腻,能消除粉刺、淡化各种色斑。

薏仁百合祛斑粥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5)

做法:将薏仁50克、百合15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薏仁熟烂,加入适量蜂蜜调匀,即可食用。

功效:常吃此粥能健脾益胃、泽肤祛斑,可用于治疗妇女面部雀斑、痤疮、湿疹等症,对青春少女美容有益。

薏仁排石粥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6)

做法:将金钱草30克,放入沙锅加水煎煮半小时滤渣留汁,再放入薏仁100克煮成粥,加适量糖即成。

功效:此粥有利尿,排石,通淋的功效,对肾结石,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薏仁护发饮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7)

做法:取熟薏仁粉5克冲入温开水500毫升代茶饮料,每日1次。

功效:常饮能营养头发,防止脱发,并使头发光滑柔软、乌黑亮丽。

薏仁冬瓜降脂粥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8)

做法:取薏仁60克,冬瓜300克,山药200克。将薏仁洗净浸泡2小时备用,冬瓜洗净切成小块,山药去皮切成小碎块,入锅,加水1000毫升,煎煮至薏仁熟透即可。

功效:经常食用对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薏仁红豆除湿粥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9)

做法:取红豆,薏仁适量,将红豆、薏仁浸泡1-2个小时待用,先将红豆煮至开花后放入薏仁,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至粘稠,放适量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夏季常吃红豆薏仁粥,不仅可以除湿祛痹,还能美白祛斑。

注意事项

薏仁虽然营养价值丰富,是老少皆宜保健良品,但因为其性味甘淡微寒,长期食用会让虚寒体质的人身体愈加冷虚,导致体质偏弱,经期月经不调等问题出现。所以虚寒体制、月经不调、孕妇及经期女性最好不要食用。另外,薏仁所含的醣类黏性较高,吃太多会妨碍消化。

作者简介

薏仁怎么才除湿(只知道薏仁的除湿作用)(10)

李兆武:主治医师,就职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妇幼保健院儿科,长期从事内儿科诊疗、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及儿童保健等工作,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5篇,科普文章86篇,新闻报道20余篇。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长痘发胖月经不调,当心患上多囊卵巢

餐桌上的中药菜,你吃过几个?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