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主旨思想是对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2)

说到《狂人日记》,大家可能首先会发问了:什么是"狂人"?

"狂人"在英文里叫"mad man",是"疯子"。但"疯"和"狂"有重要的区别,"疯子"与"天才"之间,隔着一个"狂人",狂人跟疯子、天才都只差半步。中文里有很多概念与"狂人"相关,如狂、癫、疯、野、痴……

笔者翻出《辞海》,看到"狂"有三个意思:第一是精神病;第二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则是狂放不羁、过于进取。后两个意思并不是贬义,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人"在中文里是多意的。

"狂人"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暧昧。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3)

鲁迅的《狂人日记》影响了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创作,如残雪《山上的小屋》、余华《一九八六年》,刘心武在小说《班主任》中也有一句口号向"狂人"致敬:"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些优秀作品都是《狂人日记》在中国当代的生命延续。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4)

而且,《狂人日记》最能代表"五四"精神,有四点原因,下面由笔者具体分析。

一、《狂人日记》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

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上世纪二十年代,茅盾对鲁迅的小说有一个重要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5)

鲁迅先生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转化、发挥,以及独立创造,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6)

《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关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在艺术表现上,鲁迅不像中国传统小说那样,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反而是通过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自由联想和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活动。《狂人日记》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在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7)

茅盾同样评价《狂人日记》具有"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而就笔者看来,在《狂人日记》超越的象征主义的底色上,是鲁迅先生向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取到的真经。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8)

二、《狂人日记》尝试了白话文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有许多被广泛誉为"第一"的创造。

其中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是小说的"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角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9)

白话文体描述了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狂人"最后"疯病"痊愈,成为四品道台的候补。

这样一来,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也充分显示出白话文的出色表现能力,前面思路清晰的小序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之前,钱玄同他们那帮"新青年"朋友中,已有陈独秀、胡适举起了"白话文学"的旗帜,提出用"活的文字"写"人的文学",不再摹仿古人的言语和腔调。然而旗帜归旗帜,用白话写成的文学还只是空想似的理想。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0)

然后石破天惊,《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次用口语式的白话直接发出一个"活人"的声音。鲁迅先生并没有写过倡导"文学改良"或"文学革命"的论文,但他实打实地写出了第一篇白话体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1)

并且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第一次使用了现代的标点符号。他大量使用问号、叹号、省略号,并将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它们参与了文学表达,也让读者读出了"字缝"里更复杂的意思。

三、《狂人日记》批判了封建礼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最大的"发现",就是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这吃人礼教的虚伪,因为"吃人"是不被直接写进历史的,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在每页"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才看得出来。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2)

鲁迅曾学医,写了一个很真实的病人,有真实的原型,但换个角度看,"狂人"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

《狂人日记》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发出了现代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第一记重拳。它在思想内容上"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揭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以"救救孩子"为呼声,开启了以"掀翻吃人的筵席"为理想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四、《狂人日记》体现了进化论的观点

《狂人日记》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进化论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3)

清朝末年,严复先生将赫胥黎的《天演论》译成中文后,中国人慢慢接受了一个新的时间观——进化论,就是把脸转过来了,以前看前人、先人,现在要进步,看未来。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4)

"新"就是好——这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

"五四"文学从鲁迅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思想潮流,即假定"新比旧好","西比中好","城比乡好"。这个历史潮流有它的积极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凝固太久了,矫枉必须过正。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5)

《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话非常出色:"救救孩子……"因为鲁迅的确相信希望在青年。

鲁迅的核心意象是"黑暗的闸门",鲁迅觉得他要做的事就是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闸死的。

鲁迅身上背负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内心的悲观主义这两个重负,使他走不远;但是,他愿意让年轻人走。鲁迅是这么一个悲剧的英雄,这也是一个进化论的观点。

狂人日记体现的文化精神(为何说狂人日记最能代表)(16)

以上四点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因而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最能代表"五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