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2)

今日成都暖阳相伴,

在和煦微光中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23个节气,

也是2023年的第1个节气——小寒。

“花外东风作小寒,轻红淡白满阑干。”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

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时节,冷气积久而寒,

天寒地冻,但还差一丝到达极点。

在最为寒冷的时候,

虽是冰天雪地万物冬藏,

但此时阳气已动,

世界处处蕴藏着生机。

小寒三候中,便可窥见一斑。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3)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说的就是对于自然环境、

气候特征变化尤其敏感的飞鸟,

在小寒时节开始萌动。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雁思北乡,候鸟大雁顺阴阳向北飞迁徙

喜鹊已得来年之气,开始衔草筑巢

美丽的雉鸡也感到阳气滋长,

在接近四九时鸣叫起来,

于是从山林中渐渐透出了春的声响。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4)

仇英 梅竹双鹊图页

“始梅花,终楝花。”

从小寒时节一朵蜡梅的绽放开始,

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便随着花香吹来风候的音讯。

小寒一候梅花,探春几度独凭栏。

二候山茶,一点丹红雪里绽。

三候水仙,凌波微步款款来。

在次第花开中,

新春暖意渐上心头。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5)

一年之末,临近新春,

小寒时节习俗颇多。

其中,

既有全国统一的节气记忆,

也有各地特有的民间风俗。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6)

数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首《数九歌》在中国口口相传,

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

自冬至起,开始数九,

到了小寒,民间亦有俗语称: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7)

腊祭

每到腊月,古人会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

腊义为“接”,取新旧交接之意。

“腊祭”一是祭祖先,

表达对宗族先人的崇敬与怀念,

二是祭百神,

感谢他们一年来在农事上的关照,

同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8)

三是犒劳自己,

辛勤劳动一年,此时农事已息,

人们便借此游乐一番,

放松疲惫的身心,

准备新一年的再出发。

准备年货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小寒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春节的将近。

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

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

彩灯、鞭炮……

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9)

吃黄芽菜

传统习俗总是与“吃”有关。

而在小寒时节,

天津地区旧时有吃黄芽菜的习俗。

黄芽菜实际上是用白菜芽制作。

冬至后,人们将白菜割去茎叶,

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

以粪肥覆盖,勿透气,

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

弥补以前冬天日子里蔬菜的匮乏。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0)

吃糯米饭

在广州,

小寒早上则要吃糯米饭。

糯米饭里会配上炒香的“腊味”、

香菜、葱花等材料,吃起来满口喷香。

广东人俗称腊肠和腊肉为“腊味”。

“腊味”是煮糯米饭必备的,

一方面是脂肪含量高,耐寒,

另一方面是糯米本身黏性大,

需要一些油脂类掺和吃起来才更香。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1)

小寒因处隆冬,

土气旺,肾气弱,

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

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所谓“三九补一冬”,

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

同时,隆冬之时天气寒冷,

起居尤其要注意保暖。

特别是对肩颈部、脚部等

易受凉的部位更要倍加呵护。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2)

季冬之月,阳气潜伏。

在精神状态调养方面,

应宁神定志,保持乐观,

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劳神忧事。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3)

“楼外天寒山欲暮。

溪边雪后藏云树。

小艇风斜沙觜露。

流年度。春光已向梅梢住。”

岁月流转,又到小寒。

今日过去,

接着便是大寒与除夕,

小寒雪纷飞,团聚似春归。

举杯盼新年,相对亦可欢。

小寒十首(岁时记花外东风作小寒)(14)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海报制作 王茹懿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冯嘉良 图片来源 本报资料图、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