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不曾懂事过的孩子(你也曾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1)

那时我应该有十一二岁。

一天,和大姑走在街上,瞥见一个商店的门前支了张钢丝床,上面摆满了七七八八的东西。哦,这是在搞大处理。

我一眼就看到了那双运动鞋。它显得很特别,高高的鞋帮,“密密”的鞋带。在那以前,我只见过也只穿过白网鞋、解放鞋和鞋底有疙瘩的足球鞋。对,就在这一天前不久,我刚刚得到了三姑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双我向往许久的鞋底带疙瘩的足球鞋。

我的脚步停顿了一下。

大姑顺着我的目光瞧过去,随即轻声说:“你不是才有了一双球鞋?”

我也许“嗯”了,也许没有“嗯”,只是跟着她继续向前走去。

很奇怪。

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已经活了这么多年,经历过这么多事,可是总有些瞬间啊,就是忘不掉。

不但忘不掉,而且生动得仿佛就在昨天。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冰山之下?

我经常想起那双鞋。

我那会儿是想要么?

好像不是,好像仅仅因为觉得那双鞋很“酷”。

但是,我一定还是有“要”的心思的。

就像一股忽然腾起的小火苗,在我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就干干脆脆地熄灭了。

而大姑,不,应该说所有的大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本事,一眼就看透了小孩儿的心思。

再次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听大杨老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说,好多年了,他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生日蛋糕买礼物,总想着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却似乎想过给自己买点什么。

其实他很想要。

他举的例子,是剃须刀。

他说,他很想有一个飞利浦的剃须刀,但是确实太贵了,自己舍不得,就想,要是夫人送了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满心欢喜。可是,他就是长不开口,即使是在生日之前,和夫人逛商场,他不知不觉或者说是别有用心地在飞利浦剃须刀的专柜前徘徊许久,夫人问:“买一个吧?”他也连连摆手。

我,感同身受。

这种行为,是不会“要”。而“不会要”的背后,是“我不配”。

打小,我就被夸懂事。

我不懂什么叫“懂事”。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不给大人添麻烦,乖乖地,静静地,就是懂事。

不管大人要东西,当然也是懂事的表现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表现之一。

这么想来,我的整个童年整个少年阶段似乎从来没有主动要过任何东西。甚至在我十六岁的那年,我的已经是至少八九年不曾见面的妈妈风尘仆仆地来看我,给我钱,带我去商店,指着这个指着那个问我:“你要么?”我摇头。我知道她爱我,可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该要点什么。

这种心态,也直接影响到成年以后的我。

我的内心当然渴望得到礼物的,可是正如大杨老师所说的,我渴望别人猜中了我的心思,却不肯自己张口讲出我的需求。

比如说——我也想吃我的生日蛋糕。

可是每次我都会说“无所谓”,即使当我的同事为我庆祝生日时,我也会觉得很紧张。

“我不配”。

这样的心态,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我对于女儿的态度。

我曾经相当吝啬,尽管这种吝啬,在我看来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女儿也懂事,零食,玩具,大餐,游玩的机会,很少主动索取。这是因为她已经洞悉了我们的模式:“这个对身体不好……这个太贵了……这个没什么好的……你要相信爸爸妈妈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于是,她渐渐学会了咽下自己的话,隐藏自己的愿望。

大概是在她上小学之后,我们发现了有什么不对头。她明明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学会了察言观色,她的眼睛里是“要”,嘴里却假装漫不经心地说:“无所谓……”

当一个孩子把“无所谓”挂在嘴边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个孩子。

因为他不再真实,也不再轻松。

而当他长大了,他也会失去相当一部分快乐。

就像我。

在对自己真诚这方面,我是辛苦的,因为我连自己的愿望都不敢说出口,连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满足。

不爱自己,怎么爱人?

昨天晚上,媳妇发来信息给我,说女儿想要六一节的礼物,要我补,还列出了三个选项供我选择。

我高兴得很。

就像那次她在书店里转了两圈,终于吐口说想要漫画书,我立即给她买了十来本,花了近三百块钱。我不是在给她买漫画,而是在向她表达爱。

这次,我决定,三样礼物,都买给她。

这是值得的。

你,大概也和我一样,曾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你,大概也和我一样,想让孩子成为很懂事的孩子。

懂事,并不意味着把爱打折扣,并不意味着要承受委屈。

我的女儿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但绝不提出过分的要求,并且欣然接受我们的可能并非一百分的回应,这,也是懂事。

2017年6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