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吴山,以汧水之源为坐标

岳西县七校联考 太古四岳考(1)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4]就是说,雷泽中住着一位雷神,这位雷神长着龙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脑袋,只要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会发出雷声。雷泽在吴山的西边。

岳西县七校联考 太古四岳考(2)

由于《山海经》把雷泽之条列在《海内东经》,害得古人总是在我国东部寻找雷泽。如东晋郭璞,北魏郦道元,均说雷泽在山东荷泽,可就是与“在吴西”没有关系,所以后人不信。清人郝懿行曾对雷泽之条所处位置提出质疑。当代袁珂则进一步断言:那是因错简所致,“当移在《海内西经》”。以此为据,今人范三畏《旷古逸史》说:吴山即陇山,雷泽为庄浪朝那湫[5]。笔者认为,说吴山为陇山有误,而说庄浪朝那湫为雷泽则是对的②。

唐人韦庄《汧阳间》诗曰:“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其中“汧水”、“吴岳”和“陇山”如影随形,成为其诗中意象。而事实是,此三者的确相得益彰:因为汧水离不开吴岳,而吴岳则离不开陇山。

汧水今称千河,发源于华亭五台山东麓,由五水汇合而成,流经陕西的陇县、千阳、凤翔、陈仓而入渭河。《说文解字》说:汧水“出扶风汧县西北,入渭。”《水经注·渭水》说:“汧水出汧县蒲谷乡弦中谷。”“蒲谷乡”为华亭策地,“弦中谷”为华亭马峡。由此而论,华亭五台山一带,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是归汧县管辖的。《大清一统志》说:“隋大业元年置华亭县”;唐代“元和三年,省县入汧源”。《读史方舆纪要》说:“贞元三年,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由此可见,五台山一带,唐代曾归汧源县管辖,后来又成为吴山之县。

岳西县七校联考 太古四岳考(3)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周礼之岳山也”;汧水“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见,汧山即吴山,亦称吴岳、岍山和岳山。古人论述汧水、汧山与吴山之关系者甚多,而段玉裁之说则是最准确、最全面的。就是说,汧山是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华亭五台山,所以汧山即五台山,五台山即吴山。

五台山,黄帝时称吴山,首建武畤以祭天神(伏羲)。唐尧时称岳山,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称虞山(虞之本字为吴),为虞国所在地。周代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里的“吴阳”,指吴岳之南——今华亭境内的莲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记索引》“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名曰畤”的说法,以五台山为背景,在莲花山建畤,正好与此相符。秦汉时代,吴山为国家所祀之地,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其“薄山”为薄落山,即米缸山。“岳山”,为五台山。

《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此“雷泽”可与《山海经》所载“雷泽”相印证,“蛇身人首”可与《山海经》所载“龙身而人头”相印证。这里的“雷泽”,为庄浪朝那湫③。从自然环境来说,华亭与庄浪,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吴山与雷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说庄浪朝那湫为雷泽,正好与《山海经》所载“雷泽——在吴西”相吻合。这一结论,进一步说明华亭五台山为吴山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吴山,为秦汉陇山古道——番须道的必经之地。其东口为华亭策底河谷,西口为庄浪店峡(古称番须口、张棉驿)。沿此道,东可经华亭官寺(古称回中宫),过陇县而到咸阳;西可经水洛亭抵达陇西(临洮)。


注释:①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年2期《华夏文化》

②详见笔者《论庄浪朝那湫的历史内涵及文化意蕴》一文,载于2018年1期《西部学刊》

③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年14期《西部学刊》

参考文献;[1][2][3][4](汉)刘向 刘歆编 思履主编 山海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7:47:48:47:340

[5]范三畏 旷古逸史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9:14


本文作者:张双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