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美好的记忆需要永远珍藏心底,无需提起;有些美好的记忆,需要与人分享,以体现它的重要意义喀琅施塔德是我尘封了16年的记忆,昨日俄网文章《绍伊古的女儿带普京参观喀琅施塔德的“要塞岛”历史博物馆公园》让我再次想起2007年的喀琅施塔德之旅,我认为那一次旅行应该被提起,因为它不仅保存着对喀琅施塔德的美好印象,更承载着珍贵的同窗友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游施琅纪念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游施琅纪念馆(追忆喀琅施塔德之旅)

游施琅纪念馆

有些美好的记忆需要永远珍藏心底,无需提起;有些美好的记忆,需要与人分享,以体现它的重要意义。喀琅施塔德是我尘封了16年的记忆,昨日俄网文章《绍伊古的女儿带普京参观喀琅施塔德的“要塞岛”历史博物馆公园》让我再次想起2007年的喀琅施塔德之旅,我认为那一次旅行应该被提起,因为它不仅保存着对喀琅施塔德的美好印象,更承载着珍贵的同窗友谊。

喀琅施塔德是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城市,地处芬兰湾科特林岛,距离圣彼得堡53公里。听上去不是很远,但由于时间、交通和认知不足等原因,曾经两次去俄罗斯都与其失之交臂。第三次在俄罗斯期间之所以能够有机会到达喀琅施塔德,还要感谢我的两位老同学—圣彼得堡成功人士老杨和老廖的盛情邀请。

在圣彼得堡的外国人中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俄罗斯不到彼得堡等于白来,到彼得堡不到周边小城等于白来”。我去过莫斯科的周边小城伊万诺沃、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谢尔盖耶夫镇和扎高尔斯克;也去过圣彼得堡的周边小城夏宫、皇村、维堡、绿城……在那些地方我看到,俄罗斯大都市周边小城里的历史古迹保存得非常完好,每一座小城都承载了一段俄罗斯历史。

我去喀琅施塔德是2007年暑期,盛夏时节的喀琅施塔德令人心醉,它没有高楼林立,只有满眼绿茵;没有高山大川,只有海洋一望无际;没有很多现代时尚,却到处可以见到彼得大帝的足迹。因为是做客,所以客随主便,老同学们带我看了他们认为应该看的景点,比如夏园、彼得公园、彼得码头、木制灯塔、锚广场、海洋大教堂、步行铁桥等。那一次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二次相聚,两位已非常成功的老同学—老杨和老廖在毕业多年后还一如既往地保持同窗的纯粹,实属难能可贵。16年过去了,喀琅施塔德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因为那里不仅有值得观光的景点,还有值得记住的情义。今天请允许我怀着对老同学们的感恩之心和怀念之情,借助网络提供的相关信息,复原我去过的景点样貌,与您分享我的喀琅施塔德之旅,与此同时也把这篇文章献给在2020年被疫情夺去了生命、曾经为人仗义、同学们视为“活宝”、带我游览喀琅施塔德的老同学之一—老杨。

老杨的喀琅施塔德“哈尔滨餐厅”门前就是我们观光的第一站—夏园(Летний сад)

喀琅施塔德的夏园,干净整洁、绿树成行,它就像圣彼得堡的夏园“哥哥”一样,同样是由彼得一世创建,它的创建日期公认为1711年 。夏园创建的同时,在喀琅施塔德出现了第一条城市街道—彼得愿景街。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对夏园进行了重建,并于1873年在海洋工厂制作了铸铁格子对其进行装饰。今天,喀琅施塔得的夏园被公认为十八至十九世纪历史古迹和建筑古迹。它位于城市的历史中心,毗邻马卡罗夫大桥和锚广场。

第二站—彼得公园(Петровский парк)

喀琅施塔德,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小镇。从夏园往前走没多远就到了彼得公园。彼得公园,顾名思义因彼得大帝而得名。进入公园,伫立在公园中央的彼得大帝纪念碑首先进入我们的视线。据资料记载,这座纪念碑高7米。在1845年彼得一世纪念碑周围的彼得公园被摧毁,被谁摧毁没有说,但肯定的是这是一座荷兰风格的公园,也在喀琅施塔德的历史区。今天,彼得公园是十九世纪的文化遗产,受到国家保护。毗邻彼得公园的是停泊着波罗的海舰队船只的冬季码头。

第三站—彼得码头(Петровская пристань)

彼得码头,也称冬季码头。建于彼得一世统治时期(1689—1725),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码头是喀琅施塔德的海洋前门。以前这里是一个狭窄的科特林浅水湾,但在波尔塔瓦战役胜利之后,彼得一世下令开始在此建造码头。据说,原来彼得一世建的码头是木制的,只是到1859年才开始改造,使用花岗岩镶嵌码头来加深海底,这项工程一干就是10年。 现在的彼得码头外观是在1882年形成的。为了记住历史,把曾经在“保罗一世”要塞服役过的两枚大炮摆到了这里。码头的另一个标志性装饰是两个安装在花岗岩基座上的铸铁花瓶,以及两个用链条固定的小锚。

第四站—木制灯塔(Деревянный маяк)

木制灯塔是喀琅施塔德地标式名胜古迹。它的正确名称是喀琅施塔德停泊场的后导航标。这是一个白色的木制标志碑,高41米,伫立在突堤上。它主要是用来平衡船只的航向,船只航行需要前、后两个导航标同时工作,这座白色灯塔是后导向标。据介绍,在长达30公里的距离内都可以看到这座灯塔的光线。导航灯塔建于1888年,是世界上至今保留完好、最古老的木制导航手段之一。尽管它的年事已高,但它仍然可以派上用场。所以我们只能从外面看这座灯塔。尽管只能远远地欣赏,木制灯塔仍然是游客最喜欢的游览地之一,因为在此可以拍到令人惊叹的照片。

第五站—锚广场(Якорная площадь)

一转身来到了锚广场,这是喀琅施塔德的主要广场,位于城市的历史区。它的对面就是1913年建的海洋大教堂。

乍一听“锚广场”的名字很有趣,在内陆长大的我,被“锚”给难住了。后来听长期在那里工作的两位老同学介绍才知道,原来“锚”是铁制的停船器具,因这里有一个收纳从船上退役的锚仓库,而得名锚广场。锚广场已有150年的历史。十月革命后,它被称为革命牺牲者广场,1993年锚广场恢复了原名。这个广场一直是革命事件的中心。在这里,在弟兄的坟墓里,埋葬着在起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 今天,在墓地上安装了革命受害者的纪念标志,并点燃了长明火。广场上有一座青铜纪念碑,纪念海军中将С.О. 马卡罗夫 —一位极地探险家和日俄战争的英雄,他阵亡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舰上。 这里还有一堵带有纪念牌匾的荣耀之墙,以纪念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死亡的喀琅施塔德守军。在锚广场上,可以看到一条独特的铸铁路面,有200米长。

第六站—铸铁路面(Чугунная мостовая)

锚广场的铸铁路面(Чугунная мостовая)是喀琅施塔德的一个独特景观。最早,城市的街道是鹅卵石路面,但因这里是沼泽土壤不太适合鹅卵石,引起轮船厂的经理的重视。有一次他去美国,发现那里的人行道上排列着铸铁“跳棋盘”,这引起他的强烈好奇心。回到俄罗斯后,他首先在工厂的院子里用铸铁“跳棋盘”铺路,然后在喀琅施塔德的几个交通繁忙的路段铺设这样的路面,事实证明实验是成功的:铸铁路面使用了80年,但在1941年,其中大部分被拆除并用于制造矿山的炮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的所有铸铁路面几乎都被拆除了。因此,今天喀琅施塔德幸存的铸铁路面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铸铁路面。在1974年至1975年的重建期间,这里安装了现代生产的铸铁“跳棋盘”。

第七站—圣尼古拉奇迹创造者海洋大教堂(Морской собор святителя Николая Чудотворца)

锚广场上的圣尼古拉奇迹创造者海洋大教堂是俄罗斯帝国建造的所有海洋大教堂中最大的一座教堂,建于1903年至1913年,耗时10年。这座教堂建造的初衷是纪念在执行任务中丧生的海军军官。根据建筑师В.А. 科夏科夫的方案,海洋大教堂以新拜占庭风格建造,其丰富的内部装饰也类似于拜占庭的教堂。自1929年以来,这座教堂被关闭,在不同时期,其室内承担过电影院,俱乐部,音乐厅和海军博物馆分支机构的功能。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大规模修复教堂,一直持续到2013年。今天,宏伟的圣尼古拉海洋大教堂是一座功能齐全的东正教教堂,是文化遗产的对象和博物馆展览。2013年,这座大教堂再次被圣化,成为俄罗斯海军的主要教堂。

第八站—马卡尔罗夫人行铁桥(Пешеходный Макаровский мост)

马卡尔罗夫人行铁桥(ПешеходныйМакаровский мост)也是喀琅施塔德市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桥头留影的情景记忆犹新。2007年还没有智能手机,都是用相机拍照,现在回头看那张照片仿佛就在昨天。

马卡尔罗夫人行铁桥是1912年架起的横跨彼得码头大峡谷的大桥。当时,海军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内部装修正趋于完工,皇帝尼古拉二世将出席它的洗礼仪式。坊间传说,皇帝认为这是一个不牢固的建筑,所以他去海洋大教堂没有走这座大桥。尽管如此,几十年来马卡罗夫大桥一直是喀琅施塔德居民的重要通道。今天,这座桥被国家保护为二十世纪历史古迹和建筑古迹。马卡罗夫桥位于喀琅施塔德市中心,是锚广场建筑群的一部分。

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十六年前年的喀琅施塔德一日游仿佛就在眼前,十六年间发生了很多改变,有的老同学还在阔步向前,有的老同学已经撒手人寰。但我相信,无论世间如何改变,美好的记忆会永驻我们心间。

时光荏苒,十六年了,喀琅施塔德还好吗?老杨同学的“哈尔滨餐厅”还好吗?一起畅游喀琅施塔德的其他同学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