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春联由来已久,古往今来就有“再穷也不穷门神”之说,除非特殊情况,每年的除夕都要贴门神或春联,以示辞旧迎新。因此,那些年也衍生出不少春联轶事。

一、写春联。那些年,农村识字的人少,能够提笔写春联的更是凤毛麟角。当时市场上又不允许卖春联,因此,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请“有学问的人”写春联,这些人大多是老师、会计或年青的学生娃,一个村不过三两个。裁纸、研墨、书写,一天根本写不了几户人家的,因此写春联还得排队托关系走后门。据说,有一张姓人家,到了年三十,别人家都放炮吃年夜饭了,他的春联还没有着落。情急之下,他找来墨汁和饭碗、茶缸、酒盅之类的圆口东西,把墨倒在碟盘里,先用碗口蘸墨印上大圆圈,然后用茶缸等依次印上中圆圈、小圆圈,排列有序。初一有人拜年时问其故,他则笑答:“这就叫团团圆圆,老少同心,幸福圆满。”

二、贴春联。那时由于许多家庭没有识字人,即使写好春联,贴时仍然有困难,虽然写春联的人千叮咛、万嘱咐,可仍不乏贴错者,条对倒无所谓,罗汉对可有讲究了。乡下人又迷信,不知哪辈人传下来的怪论,说贴反了对联要死人(指罗汉对短腿朝外)。那一年,有一许姓人家由于急慌,竟把他母亲门上的罗汉对贴反了,其母寡居多年,脾气暴躁,家法又严。吃罢晚饭,许带儿子给老母亲辞岁,父子俩都发现了这一不可饶恕的过错,都在心里默记:等更深人静时再揭下来,贴正了。谁知阴差阳错,活该许家父子倒霉,儿子给揭下来贴正了,父亲又给揭下来贴反了。第二天拜年的人进进出出,不知谁多嘴说破此事,许母一听,这不明摆着咒她死吗?先是骂了祖宗八辈,继而哭闹着绝食三日,差点儿饿死。

三、寻对联。自古以来,都穷沾富光,尤其是过年,谁家的红纸买得多了,多出的部分,你尽可张嘴寻,绝对有求必应。什么“鸡鸭满圈”、“槽头兴旺”、“六畜平安”、“福水满缸”、“五谷丰登”、“抬头见喜”,凡是想贴的地方,都可以贴个红纸条,不光吉庆,还充满着年味。因此,寻点红纸写对联倒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绿纸是断不可寻的,一是家中老人故去不满三年贴绿对,二是灶王爷的对联用绿纸。有一年,金先生买了张绿纸写灶王爷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家之主”,写后还剩下半张,邻居老张头非要寻着也写一幅灶王爷对联,“金先生”觉得不妥,委婉的说:“各家有各家的灶王爷,我家的灶王爷姓金,你家的灶王爷姓张,不能混淆”。倔强的老张头马上恼了:“俺听说所有的灶王爷都姓张,不借纸就不借纸,啥时候他老人家也不会改姓金!”

春联集锦总有一款适合你(那些年的春联轶事)(1)

春联集锦总有一款适合你(那些年的春联轶事)(2)

春联集锦总有一款适合你(那些年的春联轶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