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海王》上映以后, 受到了很多DC迷的热捧。传说亚特兰蒂斯女王和人类相知相恋,共同孕育了爱情的结晶——后来被陆地人称为“海王”。海王为了寻找自己身世的秘密,要去撒哈拉沙漠找到祖先的留下的武器——三叉戟(Trident),这是亚特兰蒂斯王位的象征,拥有了这个三叉戟,就拥有了统治海洋的能力。三叉戟,又是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象征物和武器,传说当波塞冬挥动它时,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还能将万物打得粉碎,甚至引发大地震。而中国最早拿三叉戟的却可能是来自曲靖“古鱼王国”一条4.1亿年前一条叫长吻三歧鱼的盔甲鱼,传说它用它三叉戟的头甲抵御了凶猛的有颌类和大型海蝎子的追杀,成功完成了上千公里的向北迁徙。

长吻三歧鱼是一条长约10厘米的小鱼,其前面的吻突就长达5厘米左右,占据整个身长的一半。长吻三歧鱼在分类上属于无颌类盔甲鱼亚纲三歧鱼科,因其头甲形状如古代兵器三叉戟,前面吻突又极度延长而得名,因此被形象的称为泥盆纪海洋中游动的“三叉戟”。

三歧鱼科在无颌类盔甲鱼中一直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存在,其标志性的三叉戟形头甲和半月形鼻孔,很容易跟其他盔甲鱼类区分,目前仅含有1属3个种,分别是长吻三歧鱼、昭通三歧鱼和越南三歧鱼,堪称三歧鱼三兄弟。因此,三歧鱼科也是目前盔甲鱼类中唯一一个仅含有一个属的科级分类单元。长吻三歧鱼因没有长有牙齿的上下颌,因此又被称为无颌类,它们不能主动捕食,只能‘饭来张口’,靠滤食海底有机物为生,因此多生活在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等靠近海岸、有机碎屑比较丰富的地方。长吻三歧鱼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厚厚的头甲和像三叉戟一样的尖锐的角和中背棘,可能主要用于防御有颌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捕杀。

海王里面有几个三叉戟(海王遗失的三叉戟)(1)

图1 云南曲靖徐家冲组的长吻三歧鱼化石照片

存在返祖现象?

返祖现象是指有的生物体偶然出现了祖先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现象,例如一生下来身上就长满毛发的毛孩,就是一种人类毛发组织器官的返祖现象。来自徐家冲的长吻三歧鱼的新材料表明它的感觉管系统属于多鳃鱼型,但是新材料相比以往的描述,多了两对中横管和更多的侧横管。对来自越南北部的越南三歧鱼的重新观察显示,也存在第二根中横管,只是在最初的描述中被误认为是一根中横管在保存过程的位置错位。因此,两根中横管的存在可以看作三歧鱼科的一个新的共近裔性状。

双中横管曾经被认为是原始盔甲鱼类原始的祖先特征。除此之外,三歧鱼与大庸鱼、汉阳鱼和修水鱼原始盔甲鱼类还有一些其他的相似的特征,例如,半月形的鼻孔跟修水鱼汉阳鱼的横长裂隙形鼻孔有几分相似,在长吻三歧鱼中有三条侧横管从眶下管中发出,越南三歧鱼中的后眶上管呈漏斗形等。根据现有的盔甲鱼亚纲的系统发育分析,三歧鱼科是始终是嵌套于华南鱼目内,跟鸭吻鱼科和华南鱼科的有着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三歧鱼科与大庸鱼科、汉阳鱼科、修水鱼科等相似的形态特征,可能并非是从共同祖先继承来的,而是平行进化或返祖现象。

海王里面有几个三叉戟(海王遗失的三叉戟)(2)

图2 三歧鱼三兄弟

a.长吻三歧鱼;b. 昭通三歧鱼;c. 越南三歧鱼

长距离迁徙之谜?

长吻三歧鱼最初由盔甲鱼类研究第一人刘玉海先生1975年发现于四川江油龙门山雁门坝的泥盆纪地层,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身体保存的盔甲鱼类。同期刘玉海先生也报了发现于云南北部昭通地区同时期的昭通三歧鱼。云南昭通和四川江油在地理位置上离的很近,都属于华南板块北部,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三歧鱼的生活区域可能仅局限于华南板块的北部。

直到2002年赵文金等人在滇东南文山发现了长吻三歧鱼和2009年法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让维埃在越南北部发现了越南三歧鱼,人们才意识到三歧鱼分布范围比原来想象的要广泛,可能是盔甲鱼类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属种。但是在三歧鱼的南北地理分布上,存在上千公里的地理间隔。长吻三歧鱼没有成对用来游泳的偶鳍,游泳能力较弱,主要营底栖生活。因此,三歧鱼是怎样完成了长距离的迁徙,一直是困扰古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

海王里面有几个三叉戟(海王遗失的三叉戟)(3)

图3. 2017年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徐家冲组长吻三歧鱼野外挖掘现场

此次长吻三歧鱼在云南曲靖“古鱼王国”的首次发现,不仅扩大了三歧鱼在华南板块的分布范围,而且曲靖地区恰好处在江油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之间的位置上,填补了三歧鱼南北分布的地理空白,为研究三歧鱼的南北迁徙路线提供了重要资料,因此又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理意义。

海王里面有几个三叉戟(海王遗失的三叉戟)(4)

图4. 长吻三歧鱼(右)与昭通三歧鱼(左)生态复原图(新华社对长吻三歧鱼的报道)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