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2019新年伊始,广西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12小时》,用影像真实记录各行各业普通人最寻常的一天,聚焦这些鲜活个体12小时的工作与生活,用一张张在“他”看来司空见惯,而“你我”看来或感动或共鸣或惊叹的“行程表”,感受彼此的艰辛与快乐,记录你我的梦想与光荣,折射这个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12小时】为送南宁这两个片区的居民,他开渡船25年,每人只收2块钱
“赶圩、渡江,船就是桥,桥就是船。”位于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的三津村,与它一江之隔的是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镇,在南宁西门大桥通车之前,两个片区的居民想要来往对岸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渡船。
43岁的村民黄怀茂,是三津渡口的一名摆渡人。18岁那年,他从父亲的手里接过摆渡的工作,从此黄怀茂开始了“家、船、对岸”三点一线的生活。江水悠悠,时光如梭,手摇木船被钢质取代,船票从最开始的几分钱提到五角钱再到如今的两元钱,黄怀茂依然坚守在渡口。
本期【12小时】 ,广西新闻网记者走进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三津村,用镜头为网友揭秘邕江摆渡人的一天。
7:30
“三津村渡口离村民居住区有一段距离,晚上黑灯瞎火的,船停在江边我不是很放心!”清晨7点30分,在江边的船上守了一夜的黄怀茂骑着电动自行车回到村里的家中刷牙洗漱。黄怀茂介绍,石埠街每三天一圩,来来往往做买卖的人很多,办事、探亲,好多人都要过江。当天正值石埠街的街天,黄怀茂得赶早前往渡口为两岸村民摆渡。
7:45
作为摆渡师傅,按照相关规定需要持证上岗。出门前,黄怀茂都会细心检查他所持有的一系列证件。“我们开船可不比开汽车,开汽车一本驾驶证走遍天下,开船则需要随船携带不下10本证件,‘船证’和‘人证’足足装满一编织袋。”黄怀茂打趣地说道。
8:15
检查行船运营证件后,黄怀茂骑电动车到达位于三津村村头集市里的一家早餐店,他点了一碗8元钱的老友粉,“唰唰唰”不到2分钟迅速吃完。
8:27
吃完早餐后,黄怀茂骑着电动车赶往三津村码头。
8:35
黄怀茂介绍,他这艘渡船造价13万元,一次能搭载40名乘客过江,在2015年该船没有下水之前,他一直用木船进行摆渡。
登上船后,黄怀茂解开绑在船上的绳索,检查船舱发动机、救生设备、消防设备……做完这些行船前的安全检查后,黄怀茂坐进驾驶室准备迎接当天的第一班乘客。
南宁邕江曾有规模不等的无数渡口,随着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现代交通设施的发展,很多渡口逐渐关闭。三津村渡口是石埠街与三津村一带仅剩的一个渡口,性质属三津村的个体经济,由黄怀茂与村里的另一摆渡师傅打理。同样的航线,日复一日,黄怀茂在此做摆渡人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9:07
此时,三津村渡口迎来了第一批等待渡江的村民。“抓紧时间,注意脚下,安全登船。”一阵柴油发动机发出的“轰隆隆”声打破了邕江河畔的沉静,船舶缓缓穿越波光粼粼的江面,驶向对岸。
邕江上阵阵江风扑面袭来, 虽然刚刚开船不到几分钟,但清晨江面上的寒气早已把黄怀茂的双耳、脸颊冻得通红。横渡大约三百多米的江面,黄怀茂的船足足开了四分钟。记者注意到,横渡江面时,他时不时地前后左右瞭望着,开得格外认真、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条航道直行的货船、挖沙船有不少,要小心避让,毕竟乘客把生命都托付给了我。”踏板靠岸,乘客快速下船,黄怀茂望着远去的村民欣慰地说道。
9:31
返航(石埠街至三津村)。“我们的航线每二十至三十分钟往返一趟!”在等待乘客的期间,黄怀茂拿出笔记本开始写航行记录……停泊了二十多分钟不见有乘客乘船后,黄怀茂把空落落的渡船开回了三津村渡口。
首班的乘客不多,只有两人,都是前往对岸街天赶圩的老人。黄怀茂的渡船连接三津村与石埠镇,在南宁西门大桥通车之前,两个片区的居民想要来往对岸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渡船。
“船票从最开始的几分钱提到五毛钱再到如今的两元钱,那个时候三津村渡口的船队8条渡船,日渡三百人,一天能赚两三百元钱,如今一天只能挣个二三十元,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黄怀茂唏嘘地说道,现在坐船的都是腿脚不便的老人或者是在对岸上学的个别学生,渡客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从2015年西门大桥开通的第二天起,坐船的人就忽然少了很多,这艘40座的渡船再也没有坐满过。
“船和人都一样都会慢慢地老去,看到南宁越来越好,作为地道的南宁人我心底也很高兴和自豪。”黄怀茂说道。
10:05
出航。(三津村至石埠街)虽然如今搭船过江的人大为减少,但黄怀茂和他的渡船依然有一批“铁杆粉丝”。“对岸石埠街每三天一次街天,集市上肉菜便宜,生活物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古稀之年的覃阿婆告诉记者,她年轻时,从对岸石埠街嫁到了仅一江之隔的三津村,每次回娘家探亲或者赶圩,她都会选择乘渡船过到对岸。“坐船比较便宜,只需三、五分钟就可以过江。”覃阿婆介绍,三津村至石埠街走西门大桥没有公交车专线,需要转两三趟公交车才能到达石埠街,所以乘船过江是她的首选交通工具。
10:32
返航。(石埠街至三津村)黄怀茂的第二趟运营回航依然没有乘客登船,到了发船时间,他站在驾驶室内驱动着空荡荡的渡船返回三津村码头。
11:40
南宁市江南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来访,对停靠在码头岸边的两艘营运渡船进行安全检查。随后工作人员对船上的消防设备 、营运证件等进行检查,并对黄怀茂与另一位摆渡人开展安全航行教育。黄怀茂介绍,渡江载客涉及乘客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相关检查一个月不下三趟。
12:00
出航,进行第三趟运营(三津村至石埠街)。有关部门突击检查过后,便有乘客前来。尽管此趟渡船仅有一名乘客,不过,渡船就是为了方便两岸的村民,即便只有一位乘客,黄怀茂还是会发船。
黄怀茂的渡船还未靠岸挺稳,早上搭乘第一趟渡船去赶圩的乘客早已满载归来在岸边等待黄怀茂的渡船过江回村。
渡船一靠岸,乘客快速上落,颇有几分热闹。
12:31
返航(石埠街至三津村)。“唱山歌也,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险滩湾又多喽,湾又多……”回程的过程中,被誉为村里歌唱能手的王阿婆在渡船里唱了一首刘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空荡荡的渡船瞬间增添了不少热闹。
12:50
黄怀茂上午完成了来回六趟的摆渡工作,回到家中与家人吃午饭,此时已经临近中午一点钟。工作了一上午,虽然很是疲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似乎将黄怀茂积累的疲惫全都抛到九霄云外,黄怀茂脸上满是喜悦。
黄怀茂的大儿子在读初三,但不像十几岁时的自己一样喜欢在父亲的渡船上玩。“他们这一代,生活很丰富,有WiFi,有手机。”黄怀茂告诉记者,他不想让儿子学开船继承他的衣钵,他希望儿子能上大学,将来在岸上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年轻人嘛,有自己的想法。”黄怀茂一边吃饭一边笑称自己将是最后的摆渡人。
14:25
吃完午饭后不久,黄怀茂在家里稍作休息后于14:10回到了渡口。14:25他启动船将下午的第一批乘客送往对岸。(三津村至石埠街)
14:56
返航(石埠街至三津村)。在航行至江心的途中黄怀茂的渡船突发状况,船失去了动力,在江面上随波逐流。邕江的江心经常有大型挖沙船直行,这样的状况给船上的两位乘客带来不小的惊慌。好在黄怀茂这位“老司机”及时排除了危险,迅速将船安全地开往对岸。“这种人们丢弃在江中的塑料袋很容易缠住船只的螺旋桨,造成柴油机熄火。”黄怀茂介绍,类似的突发状况时有发生。有时候螺旋桨被缠得太紧,大冷天的还得下水处理。
16:55
黄怀茂对渡船的柴油机进行检修和维护。下午,乘客更是寥寥无几,更多的时间里,黄怀茂都是在默默地守候。
18:15
按照相关规定,黄怀茂的渡船不能夜航。傍晚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怀茂绑好渡船的绳索,结束了他当天的摆渡工作。
19:20
吃过晚饭后,黄怀茂填写南宁市江南区乡镇客渡船舶签单发放记录表,这是他每天工作回家后必做的一项工作。
记者手记
从早上到傍晚的摆渡工作结束,黄怀茂的渡船来回开了6趟,乘客“吞吐量”仅12人次。记者和他算了一笔账,按照每趟一人次2元钱算,黄怀茂一天的营运收入只有24元钱。面对如此微薄的收入,黄怀茂有勇气坚守,记者不禁感到汗颜!“24块钱够买3碗老友粉咯,这收入已经不错了!”黄怀茂笑眯眯地对记者说道。好在几年前起,有关部门每年给黄怀茂一万多元的柴油补贴,不然黄怀茂的摆渡工作真的很难维持下去……
黄怀茂与村里的另一位摆渡师傅经常谈论起“上岸”,即离开船渡,另谋出路。在他们眼里“上岸”似乎会让自己进入另一陌生的环境,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对于在江边摆渡了大半辈子的黄怀茂来说,改变习惯并非易事。
“要是我和另外一位摆渡师傅不干了,有关部门很快就会将这个渡口关掉。”黄怀茂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坚守,并不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因为对摆渡工作的热爱,能为一方百姓造福,倾尽余力不足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