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惨世界的体会(我读悲惨世界有感)(1)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 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 昼来夜去,也同样是这种道理。-----题记

小说《悲惨世界》,作为雨果最重要的代表作,我读的极慢极久。一是因为它篇幅很长,有九十二万多字;二是因为书中有太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使我不得不时时擦干眼角的泪水,然后合上书本,静坐沉思。

这本小说,令我留下诸多泪水的同时,也收获无数的感动。而这些感动,是源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是来自作者灵魂的呐喊,是出于作者对穷苦人的无限同情。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了贫穷和富有,让我重新感受了爱的力量。

收获催人泪下的感动

运动的时候,我容易流汗;读书的时候,我容易流泪。我喜欢运动时汗流浃背的感觉,也喜欢阅读后泪流满面的内心触动。

当读到冉阿让刑满获释后,在小迪涅城,他却“连条狗都不如”时,我泪流满面。历经十九年苦役犯生活的他,处处受人排挤,甚至被狗追的到处闪躲,无处容身。很明显,释放并不等于解放。他离开监狱,却并没有摆脱罪名。

当读完汴福汝主教殷勤款待冉阿让这一章节时,我感动不已。纵使冉阿让偷走马格洛太太放到壁橱里的银器具,主教仍用善意的谎言替他解围,告诉警察说烛台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主教看见的不仅是冉阿让的面孔,还看见他的良心。

当读到珂赛特受德纳第夫妇虐待时,我内心也备受煎熬,仿佛受虐待的是自己而不是小珂赛特。她不到六岁,冬天却衣不蔽体,天未亮就得抱着大扫把扫街。小小年级,就要不断受罚,受虐待并且挨打,更令她难以接受的是每天还要看着身边同龄的女孩生活在朝霞里。

每每读到珂赛特在黑夜去山泉取水这一情节时,我都感动的不能自已。很难想象,在漆黑的树林、阴森可怕的旷野,一个本应享受童真的小女孩,是如何提着一大桶水,穿过迷宫似的蒙菲郿村街道的。受着磨盘碾磨,还有铁钳撕裂的珂赛特无人知晓,也许唯有上帝,唯有她死去的母亲方才看见。

而冉阿让背负马吕斯进入巴黎下水道这一情节,我也是边读边流泪。下水道里,险象环生。遇到险坑,为不让马吕斯沾到水,他顾不得泥浆的稠厚、体力的消耗,在只能露出一个脑袋,只能仰起头避开水面呼吸的情况下,他仍高举着马吕斯,就像在大洪水的古话中举着孩子的母亲。这是何等的英雄和伟大!

重新定义贫穷和富有

贫穷,不止是物质的匮乏,它是饥饿,是愚昧。富有,也不止是金钱的富足,它是给予,是帮助。

贫穷是炼丹炉。上帝把一群人扔进去,这群人将会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无恶不作,他们将会是社会的渣滓,他们将成为社会的阴暗面。如书中的德纳第夫妇。另一类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们坚强不屈、宽大善良,助人为乐,他们是是经世济民的英雄,是社会的栋梁。如书中的汴福汝大主教和重生后的冉阿让。

贫穷容易导致不幸。本是淳朴工人的冉阿让,因为贫穷,偷面包而被判刑,从此永远烙上苦役犯的枷锁;本是诚实单纯姑娘的芳汀,因为贫穷,被托洛米哀诱骗,沦于社会最底层,还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豺狼德纳第夫妇家中;同样也是因为贫穷,德纳第夫妇道德败坏,成为了巴黎黑暗面的代表人物。

富有应是给予和帮助。人生最大的富有,是救助穷苦的人。书中的汴福汝主教,谁又敢说它不是一个富有的人呢?他甘于清苦、安贫乐道、勤于耕耘,更是乐善好施。他每天处理完繁杂的公务,做完日课后,就去看望穷人、患者和伤心的人,如果再有时间,他就干活。他给予贫苦人民的帮助除了他仅有的物质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安慰和同情。

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名与利。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呢?追逐名利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错,关键在于手段和方式。

我知道,当下的自己物质并不富有,但却也并不贫穷。我有稳定的工作,足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我知道,自己也喜欢名利,也希望变得更加富有。只不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两句千古名言我将始终铭记于心。

重温爱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随处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所展现出来的那股爱的力量,感受到爱满人间的温暖。作者力图通过这本书使人相信:“仁慈”“善良”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博爱”是医治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

汴福汝主教以德报怨,温暖了冉阿让那逐渐干涸的心灵,激发了他善良的本性,使他开始了新的人生。他的博爱,惠及迪涅全城的每一个人,使城中处处洋溢着互敬互让的家庭式温和气氛。

而重生后的冉阿让,也和汴福汝主教一样,不断给予他人帮助。虽然最后他做的一切善事,在瞬间就被大多数人遗忘;而关于他曾经是苦役犯的传说,却经久不息。然而他的那种大爱,除帮助了他人,更是救赎了自己。他的这种无私的爱,最后更是令沙威信念动摇,使他无法继续面对自己多年的坚守,就是最好的证明。

医生的门永远不应关闭,教士的门永远应当敞开。因为医生悬壶济世,是身体的导师,他们“修补”肉体;而教士普渡众生,是精神的导师,他们“重塑”灵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

书中不仅有主教奉献自己、一心为人的博爱;也有冉阿让和珂赛特之间的父女之爱,马吕斯与其祖父之间的祖孙之爱,马吕斯与珂赛特之间的男女情爱。

这些都是爱,他可以延伸,可以传递。他是光,能穿破无尽黑夜;他是热,能融化万年寒冰。

悲惨的世界,辛苦的是人生。

最后我也仿照作者以四行小诗来结尾:

我乐观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

我勤奋耕耘,只因此生爱名又重利。

古往今来,可怜人的故事千篇一律;

黎明破晓,谁不沉浸在昨夜的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