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扫描字体(古书多版本精校少读错)(1)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读书,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话指出古代社会,一般以读书为最高尚的事。然而,如何读书才能提高学习效益,一直是古人关注的话题。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代学者张溥主张读书应先抄写再朗读,朗读后再将抄写的文章烧掉,如此来回六七次方有其效益,可见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

古人在造纸术未发明之前,一般使用竹简、木牍和绢帛等载体来书写,在凋版印刷发明后,纸张则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然而在经历过不同时代的传抄和刻印后,文字中经常会有讹误和阙漏的情况。

宋代朱彧《萍州可谈》曾记载,北宋元符年间姚祐担任杭州府学教授时,某次为学生出一道考试题目:「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参加考试的学生见到试题后面面相觑,因为他们看到的《易经》版本是「坤为釜」,于是向老师提出疑问。

姚祐本来坚持所出题目没有问题,后来核对后才发现自己所依据的是错误的版本,以致连「釜」字上面漏了两点也茫然不知。从此故事可见,读书除了着重方法外,还要懂得选择一些较好的版本。

中国古代文献数量极多,据杨殿珣统计,单是古籍约略有15万种左右。古书按刻印时代而言,有宋、元、明、清等刻本;按刻书机构,有官刻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和家刻本等,还未包括从字体、印刷和装帧等方面分门别类。那麽,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寻得一个优良的版本?一般而言,古书时代愈早,愈接近原貌,错误也愈少,但这也不代表版本较后的本子没有价值。

清代大学问家张之洞编有《书目答问》,他在〈略例〉中就提出「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精校」和「精注本」一般指经过学者用不同的版本精校细勘,相对于一些没有校勘的版本来说,文字错误的机会较少。

由是可见,读书必须讲究版本,透过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我们不但能够鉴别不同版本的优劣,还能避免学到错误的知识。(陳鴻圖)

来源:香港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