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保护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共建绿水青山(1)

图为放流活动现场。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蓝玲玲 摄

增殖放流保护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共建绿水青山(2)

图为放流活动现场。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蓝玲玲 摄

广西新闻网来宾8月28日讯(通讯员 覃士芬)8月26日,桥巩水电站举行了2021年度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来宾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海事局等单位相关工作负责人和兴宾区有关部门、当地渔民代表受邀出席,桥巩水电站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在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附近举行,活动全程由来宾市公证处公证员进行监督。活动以“维护生态平衡,共建绿水青山”为主题,合计放流鱼苗58万尾,有斑鳠、乌原鲤、暗色唇鲮、长臀鮠、白甲鱼、鲮鱼、赤眼鳟及“四大家鱼”等11类品种,其中暗色唇鲮为首次放流品种。

作为红水河规划十级开发中的第九个梯级电站,桥巩水电站一直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生态环保工作,自觉践行生态环保建设的重大责任,履行国企担当,在2011年重点投资建设了红水河十级电站的首座集科研、繁殖、驯养专业为一体的综合型鱼类增殖放流站。多年来,桥巩水电站与国内先进鱼类科研企业合作,长期开展12种国家重点保护与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目前已繁育出斑鱯、乌原鲤、赤眼鳟、鲮鱼、长臀鮠、白甲鱼、大眼卷口鱼和暗色唇鲮等流域环保要求的重点鱼类鱼苗近百万尾。特别是今年5月,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凭借斑鱯及乌原鲤繁育科研优势,成功取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鱯和乌原鲤人工繁育许可,成为广西首家取得乌原鲤繁育许可的增殖站。此外,为攻克科研技术难关,新建的科研楼也即将投入使用,今后将进一步突破鱼类人工增殖,维护红水河水生生态平衡,切实增强红水河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桥巩水电站自2008年工程蓄水以来,已连续多年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种合计1100多万尾,其中红水河珍稀鱼类约773万尾,对有效补充和恢复红水河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红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