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
白云山17个门岗
开始升级改造
对于门岗将变身成什么样备受关注
日前,随着 “空中步道“ 真容显露
门岗升级改造后的样貌
也进一步曝光
其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的
白云山南门广场将于今年底惊艳亮相!
4月13日上午,广州市在白云山下举办第 7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活动,白云山主要门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广州地区大师团队按照一门一策来量身打造。其中,白云山南门由何镜堂院士亲自操刀设计,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改造。
何镜堂介绍白云山南门广场设计方案。
白云山门岗是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的进山通道。白云山南门、西门、北门、柯子岭门、翠竹园门、梅花园门等6条主要进山通道路面、人行道、绿化及沿线建筑整饰已完成。
在南门一片复绿的大草坪上
何镜堂院士首度详细揭秘了
白云山云山南路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的
设计方案
《云间花海:白云生处 木棉花开》
设计创意“云间花海:白云生处 木棉花开”
白云山云山南路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用地面积18548.2平方米,位于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侧,云山南路北端,是白云山风景区面向城市和游客的重要门户。
白云山南门广场效果图。
设计主题采用“云间花海”,结合地域文化性,取白云之意,构岭南之风。大门形态自由灵动,犹如流动的云朵漂浮于重峦叠翠之间;格构式的组件化整为零,轻盈而飘逸,仿佛一把把云伞散开遮蔽,阳光倾洒之下,地面光影斑驳。晚间,华灯初起,云间木棉花通过灯光装置映像出来,一朵朵木棉花在云间欢快地绽放和跳动。
白云山云山南路集散广场是广州花园到白云山风景区的一个过渡,在景观设计上采用曲线的形式,与周边广州花园场地形式协调统一,创造一个可游览、集散、活动、休憩的多功能场所空间。
形成三大景观特色:结合现状高差地形形成台地式集散广场的花海景观;打造人在花中走(台地景观)-人在云中游(起伏建筑)-人在山中行(平坦广场)复合景观空间;形成花海-云海-林海的多样化景观体验。
标志性门楼
为了将门楼的标识性功能和检票功能分离,白云山南门现状标识性门楼将前移40米,布置在现状大榕树前方,提高白云山主入口的昭示性。
现状航拍图。
据介绍,将南门广场门楼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了北环高架下方,成为统领整个南门集散广场,指引上山游客的重要景观地标。完善补足了整个大南门区域的景观连续性,从南端入口的云台花园开始,到复绿新建的生态停车场沿路景观,再到广州花园主入口,最后以新建的南门集散广场为终点,形成一个完整的进入白云山的大南门景观序列。
新空间体验
通过标志性门楼的前移,将红线范围内的用地分为“前-中-后”三个功能不同,景观特色不同的区域。包括台地式前广场、中集散广场、后电瓶车广场区。
何镜堂介绍白云山南门广场设计方案。
通过合理分配功能布局、优化空间层次、丰富景观特色,新集散广场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人在花中走、人在云中游、人在山中行的新空间体验。
独特形态
白云山门楼项目突破传统的平面式门楼,以成组的空间立体景观雕塑的形式重新打造南门广场的新标志。
白云山因白云缭绕、青山笼罩在茫茫云海之中而得名。景观雕塑形态取意“云间花海”,通过伞状不锈钢结构雕塑的高低大小组合变化,形成一片轻盈飘逸、重叠幻影、通透洁净的云海,日间在山下眺望,如山间萦绕一片如梦如幻的白云,故名“云伞”。
景观雕塑通过伞状不锈钢结构雕塑的高低大小组合变化。
夜幕降临时,云伞雕塑的夜景照明采用独特的内发光的形式,集中照亮云伞内部的脉络,通过灯光,云伞变换为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交通优化
根据白云山大南门区域交通优化改造,北环高架南侧、云山南路东侧清拆流动商贩区,复绿新建绿化景观及生态停车场,社会车辆统一在生态停车场停靠及下客。
白云山大南门广场设计图。
此外,云山南路集散广场工程将电瓶车上落客区从集散广场西侧统一调整至上山车道东侧,保证西侧人行广场的纯步行化,并通过景观改造优化行人步行环境,实现南门整体的人车分流。电瓶车停车楼选点在检票口后方东侧山坳,利用南低北高的地形,建设两层电瓶车停车楼。
来源 | 南方 广州日报 白云融媒往期
编辑 | 陈若兰
编审 | 罗盛光 温穗章
审核 | 刘海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