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些词句如今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股精忠报国的豪迈之情随之油然而生。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文武兼备,一生除了留下豪迈奔放的诗词外,还曾有过领兵抗金的经历,然而最后为何却又壮志难酬?​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

英雄出处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陷入金军之手。​由于父亲辛文郁早逝,辛弃疾与祖父辛赞相依为命。北方沦陷时,辛赞不幸被金人俘虏,为了全家的生计,辛赞假意投降,被金国任命为谯县县令。

​辛赞虽然身在“曹营”,但思“汉”之心不改,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报效国家。随着年纪的增长,辛赞的报国情怀便逐渐传递到了孙子辛弃疾的身上。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

辛弃疾说:(祖父)每次忙完公务回家吃完饭,就带着我们年轻人爬山,登高望远,眺望如画一样美丽的河山,谈论忠君报国的事情。​真想拿起武器与金军作战,以报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

正是通过祖父辛赞的教育和感染,辛弃疾从小便怀揣着报国杀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有志不在年高

早在15岁和18岁那两年,辛弃疾曾两次到金国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既然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报效国家,那为什么还要去参加金国的考试呢?其实考试是假,考察山川地形及敌人动向才是真。​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

通过这两次考察,辛弃疾对金国核心区域的山川地形、军队布防以及金廷朝政等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些情况在他的著作《九议》和《美芹十论》中有详细论述。

同时这两次经历使辛弃疾养成了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培养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为日后领兵为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161年,金军调集全国60万兵力,兵分四路南侵,号称率军百万,要在百日之内灭掉宋朝。​

连年的战争,百姓早已苦不堪言,金国此次大规模的举兵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占领区百姓的赋税和差役。再加上​兵荒马乱,大军所过之处强抢豪夺的事情更是随处可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4)

善良的百姓再也无法忍受,一时间,民怨沸腾,起义反抗的队伍风起云涌。

在这些起义中,山东济南府的耿京所领导的队伍最为强大。​耿京联合周围的小股起义军,部下迅速增加至十几万人,他自称天平军节度使,与山东、河北等各路起义军协同作战,犹如一柄利剑插向金军的心窝。

如火如荼的抗金局面,引起了辛弃疾的高度关注。从小就立志精忠报国的他,此时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迅速召集了两千多名乡勇投奔到耿京的麾下。​

由于辛弃疾有文化,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负责一些军务上的文字工作。这一职务使他能跟随在将领身边,直接了解前线战况,同时也有机会参与将领之间的军事讨论。

​正是这一职务使辛弃疾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已成气候的起义军首领耿京,派辛弃疾带奏表上书朝廷,以求归顺。宋高宗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官职。

然而当他带着皇帝的任命文书印信返回军营时,首领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辛弃疾传》

于是辛弃疾回到海州,立即挑选50名精悍骑兵,赶往叛徒张安国所在的济州。

当晚,叛徒张安国正与几名金军将领饮酒作乐,酒至半酣时,忽然有哨兵来报,说外面有人要见张安国。张安国起身迷迷糊糊往外走,在门外等候的辛弃疾待张安国还没来得及反应,便一把抓住张安国的腰,提溜着飞身上马。然后日夜兼程、策马狂奔,硬是将张安国活捉并押送到了临安,交由皇帝处决。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稼轩记》

辛弃疾此举,不但让“懦士”(懦弱的人)都精神振奋,甚至皇帝都连声感叹他的英勇,这个时候的辛弃疾才只有23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6)

仕途坎坷

由于得到皇帝赏识,并非“科班”出身的辛弃疾,终于进入南宋朝廷任职。虽然他一生中最高官职仅为从四品,但几乎都是权重一方的要职。​

偏安一隅的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官20多年的辛弃疾,曾有过五次被贬的经历。

​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由于该地区民风彪悍,时常发生聚众闹事的破坏行为。为了确保当地的长治久安,辛弃疾上书朝廷,组建一支专门维护治安的“飞虎军”部队。然而,筹建、训练工作快结束时,辛弃疾便遭到枢密院官员的弹劾,于是皇帝将他调离了本职岗位。

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3年),辛弃疾赴福建任职,他认为福建常有海盗出没,民间为盗匪提供了帮助,不应该以怀柔、安抚的政策进行统治。因此他一上任便下令处决了关押的几百名犯人,此事也被人弹劾,最后丢官回家赋闲。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7)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由于南宋朝廷主战派占了上风,辛弃疾被重新启用,担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此时的辛弃疾虽然已经64岁,但仍然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他晋见宋宁宗并慷慨陈词,论述时局以及对应的策略。得到宋宁宗的高度赞赏,被派往抗金前线镇江任知府。在任期间由于下属犯错,再加上与同僚政见不合,辛弃疾再次遭到弹劾,被迫重返稼轩赋闲。

壮志难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冑北伐失败,朝廷准备重新启用辛弃疾以挽回颓势,可此时的辛弃疾已68岁了,并且有重病缠身。当年9月,一生心怀报国之志的豪迈词人辛弃疾,便与世长辞了。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8)

细读辛弃疾的作品,其中的词句英勇豪壮与绝望悲愤交织扭结,令人豪情万丈而又悲痛惋惜。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或许正是处于这种豪情与悲愤的交织之下。​

南宋的特殊背景成就了辛弃疾的特殊人生。儿时的经历,使他怀着一颗杀敌报国之心而矢志不渝;而朝廷软弱的投降议和态度却又使他愤懑不平。数次被贬,杀敌报国只能寄于诗词、托于梦中。

最后,朝廷准备重新启用他时,因病痛缠身已不能再次提刀上马、奔驰杀敌了。最终,含着悲愤之情而离开了人世。

参考资料:《美芹十论》

《辛弃疾传》

《宋史》

《稼轩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