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梓墨作品《归途》

作者:冰点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的作者(而今才道当时错)(1)

  见到梓墨先生作品《归途》的草稿时,就感觉这不是一篇随随便便就写出来的婉约现代诗,后来先生一遍遍发来修改稿,直到最后定稿,还说“不太满意”,出于对先生的了解,我就预感这首诗里面定然蕴藏着很多典故和知识点。所以我一遍遍品读,终于豁然明朗,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一写对这篇作品的感想,不敢说是评论,只作一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现在先让我们重温一下这篇作品:

.  

归途

作者:梓墨

 . 

心绪凄迷只因红尘路远

素衣清颜却成一枝枯莲

梦在心里寻觅

寻觅那遗落在佛前的执念

那是用心种下的情缘

当莲儿绽放时

你能否归来一如当年

.  

红泪偷垂只因不能相见

遥望归途已相隔三百年

梦在心里呼唤

呼唤那隐藏在心底的爱恋

那是用泪洗过的缠绵

当缘分跌落时

你能否记得前生誓言

.  

而今才道当时错

神慌慌 意乱乱

芦花飘白寒霜满天

白马少俊老了容颜

折一枝枯莲

赠别佛前的执念

埋葬前世的情缘

空守尘缘三百年

到头来化作云烟飘散

只能在断肠时独守诺言

.  

而今才道当时错

风萧萧 心瑟瑟

雪花飘落悄无声息

红衣娇颜恰似秋扇

迎寒风凛冽

丢弃心底的爱恋

斩断泪水的缠绵

再守尘缘三百年

到头来依旧无人挂念

只有在归途里斩断因缘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的作者(而今才道当时错)(2)

  不难看出《归途》的写作灵感是来自清初词人纳兰容若的词《采桑子·当时错》,作者一开头就大胆地用了词中的一句“心绪凄迷”,一个字也没改,直接把原文搬过来融入在自己的句子当中。接着作者说明了为什么心中会凄凉迷乱?“只因红尘路远”,只因为人世间的路太遥远啦。什么是红尘?解释很多,在这首诗里,作者用的是佛教的说法,佛教说的“红尘”指的就是人世。

  第二句“素衣清颜却成一枝枯莲”这一句美到极致,表达的意思是脱俗中求静修,不恋红尘,本来是一位心无尘、淡若禅、享宁静的世外真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一枝枯萎的莲蓬。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遗落在佛前的执念”。什么执念?是“用心种下的情缘”。主人公在等这份情缘的再次到来,不知道到来的时候是不是还和从前一样,这不觉得有使人想起纳兰容若的经典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段继续用了第一段的写作手法,一上来又是一个原文照搬的引用,还是纳兰容若的词《采桑子·当时错》中的一句“红泪偷垂”,还是被梓墨先生一字不改地拿过来融入到自己的句子当中。为什么会眼泪默默落下?“只因不能相见”,直接给出了答案,接下来又说了为什么不能相见?只因“遥望归途已相隔三百年”。看到这里,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写纳兰容若吗?离现在正是三百多年啊。不知道纳兰容若在三百多年后还能否寻得到回去的路,能不能踏上归途?在归途上能否记得他的爱恋,他的缠绵以及他为爱所发过的誓言?这就是“归途”的含义,紧扣了主题。

  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第一句又是一个原文照搬的引用,还是纳兰容若词《采桑子·当时错》中的“而今才道当时错”。如果说前面的“心绪凄迷”和“红泪偷垂”是融入在句子当中算不上原文照搬的话,那么这句“而今才道当时错”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被独立引用,算不算抄袭呢?我觉得这是梓墨先生模仿了纳兰容若的写法。纳兰容若在他的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中的第一句“一生一世一双人”也是原文照搬了唐代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中的一句,一个字都没改。而《画堂春》中还有一句“相思相望不相亲”是模仿了骆宾王的“相怜相念倍相亲”,应该说是纳兰容若让骆宾王这句几乎不为人知的诗句火了起来。古人都能这样写,那么作为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能呢?由此可见梓墨先生的这种引用是成立的。

  现在我们来看《归途》的第三段,紧扣了第一段,第一段中的“执念”和“情缘”直接在第三段中被“赠别”和“埋葬”了。这个“赠别”用的好,“折一枝枯莲赠别佛前的执念”,送你一枝枯莲你拿着走吧,表达了主人公不愿放弃执念和情缘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放弃了还要送点东西,留个念想吧。只不过他发现自己当时错了,于是慌乱起来,矛盾起来,既想告别过去,又想守着这三百年的情缘。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白马少俊”,我们都知道纳兰容若是一位既能琴棋书画,又能骑马射箭的人,真正的文武双全,所以这里的“白马少俊”再一次证实了本诗的主人公就是纳兰容若。所有的都可以丢弃,唯有这三百年的尘缘不可以,于是“空守尘缘三百年”,没想到,到头来不过是云烟一场,很悲凉的气氛。

  第四段与第二段紧紧相扣,第二段中的“爱恋”和“缠绵”,在第四段中被“丢弃”和“斩断”了。第四段与第三段一样的手法,也是写既想告别过去,又想守着这三百年的情缘。文中的“红衣娇颜”指的是穿红衣的美貌女子,泛指了纳兰容若生命中遇到的对他情感影响重大的三位女人,那就是他的初恋、他的结发妻子卢氏和他用情至深的江南名妓沈婉。虽然说纳兰容若在妻子卢氏去世后续弦了一位妻子关氏,还纳了一位妾严氏,但这两位都没能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所以在这里梓墨先生把纳兰容若的初恋、卢氏和沈婉这三位女人合成了一位“红衣娇颜”出现在诗中,是他用笔的巧妙之处。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的作者(而今才道当时错)(3)

  有关纳兰容若的初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表妹,一种说法是他的贴身丫鬟,无论是谁,这里不做理论。只说这个“红衣娇颜”正好与第三段的“白马少俊”相对应,“再守尘缘三百年”,不死心,不认输,再守三百年,结果呢?没人挂念,一气之下在归途中斩断了因缘。这里为什么用“因缘”而不是“姻缘”呢?通篇都在写爱情,写情缘,按理说应该是“姻缘”,但梓墨先生用的是“因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姻缘”和“因缘”的区别,“姻缘”指的是婚姻的缘分。而“因缘”在佛教中把因为有一个事物而产生了另一个事物叫因;一个事物由于另一个事物而生成叫缘。

  第二个方面就是纳兰容若深受佛教影响,向往佛法与佛界,熟悉很多佛教的事情,他有很多诗词文章就表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

  纵观这两点,再加上梓墨先生在作品《归途》的里用了很多佛教元素,所以这里用“因缘”要比“姻缘”更合适。

  第四段“红衣娇颜恰似秋扇”中的“秋扇”让我想起纳兰容若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一句“何事秋风悲画扇”,意思是说本应相亲相爱,为何成了相离相弃?其实纳兰容若这句诗引用了南北朝作者刘孝绰的《班婕妤怨》中的一个典故“妾身似秋扇”,那么这个“秋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什么?首先从字面上看就是“秋天的扇子”,秋天的扇子会怎样?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不需要用扇子了,所以就把扇子放到一边去了,不是爱不释手了,就是被冷落的意思嘛。

  最后再整体来看一下《归途》,格式很工整,有点新月派的风格。整篇作品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二段为第一层次,第三、四段为第二层次,第三段又紧扣了第一段,第四段又与第二段紧紧相连。前两段的写作手法完全一样,后两段的手法完全一样。最令人惊讶的是这篇作品中隐藏着两个人,一个是男性的“白马少俊”,一个是女性的“红衣娇颜”,这正是梓墨先生的高明之处。

  从这篇作品可以看出,梓墨先生对纳兰容若的了解可谓是深入骨髓了,个人以为,先生的《归途》正如他以前的作品《跨越千年去想你》、《寻找》、《易安心事》等等这些一样,都承载着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先生又一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值得细品,值得回味!

  这就是我对梓墨先生作品《归途》的感想,本人不才,又过于卖弄了,不足之处,还望先生谅解,望朋友们勿笑。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的作者(而今才道当时错)(4)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以便删除。

————————

作者简介:

万幸得以相识遗憾止于相识的作者(而今才道当时错)(5)

冰点,又名飘,原名许丽萍,【梓墨文学】平台主编。喜欢诗歌、美文,愿意用文字表达情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

本作品由梓墨文学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