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3)

文 | 南方

编辑 | 美龄


《庆余年》完结了,这部剧绝对是岁末年初最火的电视剧,没有之一。现代与古代时空交错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演技在线的演员,让这部剧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被誉为“皇帝专业户”的陈道明,这次在剧中以入木三分的精湛演技,将一位老谋深算、不怒自威的帝王演绎得淋漓尽致。凭借着精湛的演技,64岁的陈道明又一次圈粉无数,登上了微博热搜。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4)

同样是威严的帝王,《康熙王朝》中的康熙是带着帝王天生的贵气,让人敬畏;《庆余年》中的庆帝的深沉、不怒自威里带着些许不羁,将老谋深算都藏在那看似慵懒随意的令人迷惑的外表之下。而且心中也是大有乾坤,他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心机之深沉令人胆寒。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5)

甫一出场,坐在马车里看似漫不经心地翻动手里的馄饨,实则犀利提问下属,字字试探,压抑着数不清的算计。偶一抬眼,眼神里都是凌厉。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6)

与臣子的对场戏,更是将帝王的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上一秒轻描淡写唠家常,云淡风轻,下一秒不怒自威,不动声色地给大臣施压,令对方胆战心寒。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7)

敲打太子,从暗藏锋芒的指责,到倾泻而出的愤怒,再回归到不动声色又隐含失望的提点,情绪层层递进,不只让太子如履薄冰,也成功地让诡秘莫测的帝王心思,成为萦绕在所有人心头的乌云。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8)

陈道明用克制又有层次的表演,把有野心有实力有手段的庆帝演得举重若轻。也正是因为被庆帝这一角色的独特所吸引,让陈道明愿意重新出山演皇帝。在和制作团队长达半年的沟通中,团队每个成员都被陈道明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能力深深感染,无论是每套戏服按“懒度”排号穿搭,还是造型上两绺胡子的独特设计,都是贴近角色的演绎。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9)

除此之外,陈道明还从人物角色出发,与主创们一起讨论,将庆帝在御书房的爱好改为射箭和制作弓弩。射箭之前是要长时间的等待,庆帝最厉害的,恰恰也是这份深藏的对人心洞若观火的熟悉。别人永远猜不透他怎么想,但是他却永远能猜透别人的心思。然后一箭射出,一击致命。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0)

从业34年来,陈道明拍戏从来没有迟到过,也没有因为台词不熟卡壳半天过不去。他对每一个龙套角色都非常认真,常常被合作的导演笑称为戏痴,连冯小刚都笑称:“他是一个清高到只会在戏里低头的人。”在成功之后,陈道明从未迷失自我,在复杂的娱乐圈中始终恪守自己的坚持、珍视演员的节操,这样的品格着实让人钦佩。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1)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2)

1955年,陈道明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高材生,在天津大学任过教。满腹经纶的父亲用《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他取了名字。受家庭影响,陈道明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外交官、医生,“演员”二字从未出现在他的人生规划里。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3)

1971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去陈道明所就读的十二中招生,陪着朋友去考试的陈道明被评委老师选中,进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习舞台剧表演。进剧团后,陈道明并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匪兵、伪军、特务、八路等龙套角色他反复演了个遍,一句台词都没有。“在当年,无论演主角还是龙套,拿的夜宵补助都是2毛5,吃不饱,也饿不着。”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4)

正式踏入演艺圈之前,舞台戏剧的基础锻炼和学院派的理论学习,陈道明在其中浸淫了14年,也积累了14年。直到1984年,陈道明出演了电视剧《末代皇帝》里青年时期的溥仪。这部剧拍了四年,他也研究了这个角色四年,日复一日地翻阅相关文献,推敲溥仪的内心世界,对着镜子揣摩角色的心理,将其一生的痛苦懦弱、奋力挣扎,展现得惟妙惟肖,并凭借此剧获得“金鹰奖”和 “飞天奖”两项大奖。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5)

为了演好《围城》里方鸿渐这个留学归来的上海知识分子形象,身为天津人的他苦练“上海普通话”,两个月减重25斤,即使大夏天,他也穿着一身马褂在家排练。最终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方鸿渐“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格调,连原著作者钱钟书先生被他“圈粉”,“你让我看见了一个活着的方鸿渐。”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6)

与钱钟书忘年之交也让陈道明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在这个名利场里,我得到很多,但也失去很多。拍完《围城》,突然之间成名后,我浮躁过一段时间。和现在一些不知深浅的演员一样,以为天下就是他的,好像所有人都应该为他活着一样。”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7)

但陈道明的骄傲,在到钱钟书家拜访之后戛然而止。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家中却简陋无比,没有多余的摆件和奢侈的用具,“整个家很安静,除了药锅子偶尔噗噗几声,几乎听不见别的什么声音。药香、书香,这才是生活的真谛。”看着这一切,陈道明深有感触,“那时突然感觉到在这种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摇头晃脑啊,自以为是啊挺可怜的,因为那个时候正是自己觉得自己像个人物,突然感觉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们是饰演文化的人,在这样的文人面前,自己狗屁都不是。”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8)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19)

自《围城》之后,陈道明就保持着拍两部歇一部,拍一部歇两年的节奏,几乎从没接过烂片。他不会违反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去接戏,“我永远看片论酬,你给我再多钱,我不上就是不上。”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0)

陈道明饰演《康熙王朝》的康熙,霸气威严,堪称经典。但为了这一角色,翻烂了《清史稿》,还一个人跑到故宫,在边上自言自语演习剧本,过路人都以为他疯了。演员必须用精准细腻,甚至是看似不动声色的表演,去呈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点上陈道明做得甚好。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1)

《康熙王朝》中,当康熙帝知道大阿哥曾经打败仗被俘获过,但隐瞒了真相。原剧本里,年事已高的康熙知道后先震惊,后愤怒,但也就是怒骂的程度而已。陈道明在拍摄时,抡圆了就给儿子一耳光,接戏的演员也没愣,顺着往下演,陈道明接着又给了自己一耳光。这第一下是恨铁不成钢,第二下是自责做父亲的没教好,两个耳光把两层含义递进得直观流畅。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2)

对于演戏,陈道明始终敬畏而虔诚,这也许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他曾说,“演员不能只带脸进现场,一定要带着脑袋进现场,因为演员不是演脸的,而是演心的。”《建国大业》中,陈道明演阎锡文,虽然只有50秒的镜头,他却把人物的一生都研究个透;《黑洞》的聂明宇是陈道明演戏以来第一次演反派,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琢磨台词,亲自撰写,甚至还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中来,手风琴、口罩,通过道具细节的变化体现人物思想的复杂性。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3)

《我的前半生》中,陈道明只是客串,但即便没有戏份,他也还是会留在片场观看其他演员演戏。主演马伊琍有点紧张,问陈道明自己哪里演得不好。陈道明马上说:“不是,不是,我是老演员,担心和时代脱节,来看看你们年轻人是怎么演的,我好配戏。”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4)

有所敬畏、保持虔诚,或许就是陈道明的为戏、为人之道。正如他所说:“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曾经风光过,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会爬上来,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这样的谦卑与清醒,让这位老戏骨在德艺双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影响着每一位后辈演员。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5)

“也可能是年龄所至,我还是怀念文艺界,我不喜欢娱乐界。”陈道明讨厌娱乐圈的应酬,生活中的他有点“宅”,没有工作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家里,弹钢琴、画画、练练书法以及做手工。因为对陈道明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妻子和家庭。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6)

陈道明和妻子杜宪相识于1978年。那时陈道明还在跑着龙套,而杜宪却早已是中央台的新闻主播。两人结婚后,陈道明因出演《末代皇帝》而不断走红,杜宪便渐渐退出了自己所热爱的传媒行业,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7)

别人都说杜宪嫁给了陈道明真是命好,而陈道明却总是把自己的荣耀都归功于妻子:“遇见妻子,才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福气。”而且每每一谈起妻子就满嘴溢美之词,像是个急于炫耀的孩子。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8)

在人前,陈道明是万众瞩目的艺人。但在家里,他为女儿捏糖人、捏面人,为妻子亲手缝制手包,成了地道的手艺人。陈道明有一个大房间,专门用来放糖人、面人、木工。比起外面的风花雪月,他更享受的是家中的柴米油盐,安静品味家庭的温度。“比起抽烟、喝酒、打牌、去酒吧和迪厅,我更乐意的是,在家跟妻子同坐窗下,她绣花,我给她裁皮包、给女儿做衣服。毕竟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才是最大的幸福啊!”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29)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30)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31)

陈道明庆余年背后的故事(陈道明庆余年爆红)(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