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写进手帐的温柔文案 手账的慰藉文华明玥(1)

上世纪70年代,我母亲是记账的,那会儿母亲的月薪是53.9元,父亲是52.8元。这点钱是两位名校大学生工作十多年没有任何变化的月薪。他们不仅要养活四口之家,还要反哺没有退休金的年迈母亲,更要补贴准备结婚的弟妹。不记得每一分钱的归属,夜里怕是睡不稳觉的。

我娘留下的手账本,是那种最便宜的练习本。里面记录的有柴米油盐,更有一个职业妇女对大家庭生活的隐忍。比如:“买回解放瓜(一种花皮西瓜)5只,价格2.45元。每等我帮孩子洗完澡拍完痱子粉出来,西瓜只剩下孤零零一小块。”

再比如:“买回栀子花一小把,8分钱,被婆婆说了一顿。心里既悔恨又有点小委屈。就这样的小浪费也不能有吗?”

这种微妙的体验,如今我国的中青年人都不会有了。但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在纸质的小本子上记账,同时写绘三言两语的小感受,居然是很时髦的事。不少喜爱日本文化的少女,旅行日本的重要意图之一,就是到京都大阪的杂货店里,去淘这种记手账的小本子。

日本人也是古怪,他们认为有生活中的小感想,五分钟内发在朋友圈里,让人疯狂点赞,是“多么不好意思的事”。有些情绪,只能一个人消化,有些“事后想起来要脸红的念头”,也只能写给自己看。比如三年级学生樱桃小丸子,嫌弃自家的空调声音太大、洗澡花洒没有花轮同学家的高级,嫌弃“我最爱的爷爷发起人来疯来可真让人害臊”,以及“好想暑假快点结束,就可以吃到同学从海外带回的巧克力了”。这样的念头,写在手账本里,锁起来才不会很害臊吧。

因此,在日本,传统的手账本,非但没有在网络时代式微,反而成了杂货店和书店的俏货。写手账,被认为是“人生别有意味的注释和旁白”。每年都要买手账本的人,除了设计师、作家、漫画家和编剧等需要记录灵感的人,还有普通的学生、家庭主妇、公司职员、居酒屋的女招待、开温泉旅馆的中年老板,甚至还有庙里的和尚。

为此,有的杂志每到入秋,还会征集“最动人的手账片段——讲述你记忆中的难忘夏日。”

有关夏天的回忆,也是这些普通人写来更有味道:

“在上大学前,终于抽出时间来,陪爷爷去泡了一次‘钱汤’(日本的公共澡堂)。460日元的价格让那里聚集了那么多让时光雕琢得面目全非的身体。能扛着我爬山的爷爷已经不见了。这件事让我低头埋在水里,怕人见到我的热泪……”

“与高中同学一起去逛神保町的旧书店,此时离我们高中毕业已经30年了。尽管通身打扮和大部分逛旧书店的人格格不入,但这并没有打消我们‘要是留在旧书店工作的话,说不定我也能成为三浦紫苑(日本著名畅销书女作家)’的幻想。”

“今天徒步到京都大德寺的‘黄梅院’,一身的热汗在见到住持小林太宏时忽然收了。住持大和尚为我的手账写下‘故乡’二字,提醒我‘人到老,也不要忘记悬挂在故乡老宅外的古巢’。很喜欢他书写的‘古巢’这两个汉字。不过夏天你若抬头望,树上的鸟巢是看不见的,只有冬天叶子掉光时才会显露。由此我意识到人在运势繁盛的时候,‘故乡’这种古巢都是隐匿着的,唯有运势荒凉的时候,它们才会显露,给你安慰。”

“今天在早餐店里,我买到了编织好的菖蒲辫子,挂在檐下有阵阵清香传来;还买到了麦草编织的砂锅垫子。滚热的砂锅放上去,圆鼓鼓的垫子会发出‘吱’的一声响,麦草微带焦气的清香,就这样散发出来。永远不会忘了这种夏夜的味道。”

手账上的笔录,旁边还粘贴着老澡堂和寺院的门票,粘贴着去往神保町的电车票,以及旧书店老板赠送的藏书票,甚至画出了菖蒲辫子和麦草垫子的编织结构,生活中精妙幽微的细节就跃然纸上。

有手账,过去的日子留下那么多蛛丝马迹,留下那么丰足的回响。它足以让我们的感受力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