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驾崩,其子赵顼继位为君,史称“神宗”。

神宗继位不久,宰相韩琦因为刚愎自用,在朝中树敌太多的缘故主动请辞。神宗假意挽留无果,只好顺水推舟拜为使相,令其出镇地方。临行,年轻的宋神宗问他王安石是否可以继任宰相之职。

韩琦一直都在压制王安石,据野史记载,仁宗在位时期,翰林学士之职出缺,王安石时任知制诰,可以补缺,韩琦却故意荐举了张方平出任翰林学士之职。

唐太宗和王安石(宋神宗一心效仿唐太宗)(1)

韩琦

现在神宗问起,韩琦却转而认为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言外之意王安石没有资格作宰相。在他心中认定王安石只是个“颇识难字”的书生,并无治国平天下的才具。

司马光据实回答:“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司马光的一番言语,坚定了神宗皇帝的信念,王安石才堪大用。

专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大臣想见圣明天子不容易,就是皇帝见大臣也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王安石人虽然就在汴梁城中,神宗皇帝和他二人却只能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神宗皇帝虽然年轻,却是个心思缜密的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出马对王安石做一次最后的考核。

熙宁元年(1068)四月,神宗皇帝与王安石终于有了单独交流的机会。

君臣知遇,千古称颂。

望着眼前这个虎眼牛耳的中年男人,神宗开门见山问道:“治国之道,以何术为先?”

唐太宗和王安石(宋神宗一心效仿唐太宗)(2)

神宗皇帝

见青年天子求治心切,王安石心下一热。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以择术为先!”

神宗希望做一个开创之君,试探地问道:“唐太宗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

王安石听了,不以为然道:“唐太宗何足道哉,陛下当以尧、舜为法!”

神宗听了不禁一怔,这不是在为难寡人吗?

王安石察言观色,娓娓道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不过是对传统的政治做了些修补,继承了汉代无为而治的治法,并无自己的政治创新。贞观以前是民不聊生的隋,此后李唐诸帝也没有几个出色的帝王,所以显得他特别的突出而已。”

王安石的观点出人意表,神宗还是初次听到有人如此解释“贞观之治”,闻言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他再次把话题拉回到现实,紧接着问王安石道:“祖宗守天下,可以做到承平百年,粗致太平,依赖的是什么?”

王安石知道一言难尽,又见时间已晚,于是谨慎道:“祖宗制度博大精深,并非数语就可以说的清楚。容臣告退,仔细梳理之后,然后奏闻陛下如何?”

听王安石这样讲,神宗这才注意到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殿中小太监已经在轻手轻脚的准备灯烛之物照明了。于是点头应允、轻轻一笑道:“也好,来日方长,如此有劳卿家了!”

王安石回到家中对神宗提出的问题前思后想,更觉得重任在肩,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宋帝国衰弱不振的症结所在。

热血沸腾的王安石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政论文。文中提出宋帝国承平虽然百年,却是积弊丛生,必须尽快进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

文章结尾之处,王安石不忘记鼓励神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太宗和王安石(宋神宗一心效仿唐太宗)(3)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坦率的指出,本朝百年无事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旦有天灾,加上外患,那么就会有亡国之祸……

拿着札子的神宗再三玩味,更觉得字字玑珠,只是文章单单指出了祖宗政治的弊端,对于解决之道竟然没有丝毫提及,但言语中处处透露出一种革故鼎新舍我其谁的意思。王安石的说辞搔到了神宗皇帝的痒处,年轻的天子心动了。

数次接触之后,王安石这才为神宗指点迷津:治道之先——变风俗,立法度!

穷则变、变则通!

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令“志在有为”的神宗倍感痛心,王安石首倡变法,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