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一怒杀了阎婆惜,没奈何藏在自家庄子暗洞里头,想着暂时避避风头。虽说那宋太公拿了早早预备的告子忤逆文书,一家子脱了连累,可这等花招,怎瞒得过一个衙门办事同为“小吏”的朱仝。进到庄子里,三两下就将他翻了出来,宋江正忐忑间,朱仝忙教他宽心,又劝他早做打算,还是离开郓城县,寻一处妥当地方安身。宋江一边寻思,这回跑路大致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柴进,二是青州花荣,再是白虎山孔家庄。这是花荣的名字,在书中第一次出现。

之后我们知道,宋江先去的是沧州柴进处,他自己说是久闻大名,顺便拜访,其实再往后我们就知道,宋江跟青州花荣与孔家庄的关系,那可铁的多了,俗话说“狡兔三窟”,在外跑路的人,最要紧的就是稳定安全的栖身处,一定要有后手,要根据安全等级,把最安全稳定的留到最后,这些属于吃“江湖”这碗饭的好汉们的基本常识。

宋江和花荣怎么那么好(水浒年少英武帅到没朋友的花荣)(1)

那么,花荣跟这宋江关系铁到啥程度?不说以上三处,青州清风寨是宋江最后去的一处,且说花荣自见宋江,当面一拜,进到厅堂内,又纳头拜了四拜,起身说了会话,再请入后堂,夫人妹子都来拜见。要知道这花荣不是那等寻常粗汉,花家也并不是小门小户,他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传世出身,自己又任着军职,虽说官不大,也是如假包换的“官身”,就拿他的夫人“崔氏”来说,这个姓氏,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南北朝隋唐的豪门“崔氏”,应该说施耐庵写这一笔,并不是偶然,如此这一番礼数下来,足见他与宋江交情的不同凡响。

那就有人问了,这花荣与宋江,到底啥关系?不知道。的确不知道啊,施耐庵老先生就把这场面写了出来,扔下一句花荣的“自从别了兄长后,屈指五六年矣”就完了,有关他俩交情的来路,一个字都没有,水浒里头没写,那我们只好猜了。花荣出场明确说的是“年少军官”,结合上下文他的年纪该当20出头,“五六年前”他也就是十五六,十六七的样子,其次书中多次强调他是“将门之后”,先祖有可能是大宋开国功臣,第三以见面礼数之隆重,第四后来宋江“作主”把亲妹许配秦明,而花荣没

宋江和花荣怎么那么好(水浒年少英武帅到没朋友的花荣)(2)

有半句怨言,好似理所当然,如此,宋江该当于花荣有大恩。

宋朝“重文轻武”,由于晚唐“藩镇割据”直至“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影响,两宋对军事力量,对“武人”的打压与防范,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极有可能花荣祖父,父亲在军中的影响力为朝廷忌惮遭到打击,以至阖家遇难,惟少年花荣兄妹侥幸脱难,流落江湖。宋江原本就是好武爱才之人,偶然得见少年花荣身手相貌举止不凡,于是倾力相助,等到花家案子昭雪,又资助他投亲访友,才有花荣承袭祖荫,任职“清风寨”知事一事。

当然,以上都是依据书中线索,合理推测,非如此大恩,很难想象花荣与宋江相见礼数之隆重,而他们地位相差甚远,原本并没有交集,受恩的可能。于施耐庵而言,花荣的身世经历,固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与林冲,柴进相比相似度太高,对于“逼上梁山”这个核心要素来说,又显然不如后两人的说服力。那么既然如此,给花荣一个过场性描述,没有自己的“本传”就可以理解了。

宋江和花荣怎么那么好(水浒年少英武帅到没朋友的花荣)(3)

花荣作为宋江的“心腹”核心班底,是很重要的武力值担当,单论“心腹”程度,他远超其他,甚至李逵都不如他,至少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始至终站在宋江身边。论武力,前期梁山的天花板是林冲,而花荣凭借“神箭”加成,可以说毫不逊色。初上梁山,晁盖等曾怀疑花荣实力,他弯弓射雁,举坐皆惊,这般功夫的确不是寻常“好汉”们能有的。

书中三十三回,霹雳火秦明攻打清风山,花荣先是定计智取,再是与秦明正面硬刚不落下风,又一箭将他吓退,论武艺智计都在秦明之上,充分体现了将门传承的文韬武略,要知道这秦明可是后来的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要不后来好多人不服气,梁山排名第15的双枪将董平都能进“马军五虎将”,排名第9的花荣却只是“马军八骠骑”之首。

宋江和花荣怎么那么好(水浒年少英武帅到没朋友的花荣)(4)

应当说,贵族血统,将门传承,文韬武略,年少绝群,外加英秀之姿,十足帅哥的花荣,实在被施耐庵赋予了太多优点,实际上整部水浒你就见不到他吃瘪,遇事不决,一箭解忧,就连最后的最后,宋江坟前祭拜,吴用劝花荣求生,他却说“今已姓名传扬天下,而我等兄弟功过一体,朝廷既然生疑如此,日后为人奸谋害时,悔之晚矣”,说到娇妻幼子,“此事不妨,自有产业糊口,有事时妻室娘家有力,足可料理”。

一番话不仅印证了我们对其夫人“崔氏”出身大户豪门的猜想,更有着梁山一众好汉们,难得的清醒与决断。或者,相似的故事,他早在少年时便见惯了,这个结局他也许早有盘算,惟有决断才能保妻儿富贵,他越是贪生,下场越是悲惨。似花荣这般盖世英杰,几无缺点的人物,到了仍不免如此结局,教人一腔之气难平。

翻回头想,这大概正是施耐庵的本意,“把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你看”,花荣的悲剧结局,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