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纂业事仇 ,惟荒土功出自《列子杨朱》。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歧路亡羊(列子寓言禹纂业事仇)(1)

​原文:“鮌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 ,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忧苦者也。”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歧路亡羊(列子寓言禹纂业事仇)(2)

列子杨朱说:鲧从尧是开始治水治了九年,大水不但没有消退,鲧没有办法,工人消极怠工,拿治水这项艰巨的任务当儿戏。舜操理朝政后,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还是治水,他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大禹继承父业,服务杀父仇人虞舜,一心治水,生了孩子他也不抚养,大禹治水路过家门三次他都不进去看一眼妻儿;身体累成了半身不遂,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待到接受虞舜禅让后,为了俭省而住进简陋低矮的宫室,为祭鬼神却制作华丽的冠服,心事重重地活着,直到老死!这真是天下帝王中忧愁痛苦最多的一个。

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歧路亡羊(列子寓言禹纂业事仇)(3)

按: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