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兰特·罗素,诺贝尔文学的获得者,但是他本身却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同时也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除了对数学哲学有研究,罗素还对各国的文字也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的汉字,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1)

罗素认为,汉字有三个重大的缺陷,也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么在罗素的眼中,汉字究竟有什么缺陷,又有什么优点呢?

1920年,罗素来到中国,并且在北京大学开始讲学。邀请他来的是梁启超先生,在罗素住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且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做了一定的深入分析。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2)

因此罗素敢公开谈论中国汉字,也是有一定的基础,他在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而在中国文化问题中,汉字问题是排在第一位的。

罗素认为,汉字有着三点缺陷,第一点汉字的字符繁多,无论读书识字都非常麻烦。而西方的二十六个字母则非常简便,无论有没有文化基础,都可以快速掌握。第二点就是汉字在翻查字典和案卷目录时,不方便排序,更无法使用当时发明的打字机器。最后一点是汉字没有音标,无法准确的标音,在面对外来词汇和专业科技名词时不方便表达。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3)

不得不说罗素提出的三点缺陷,在当时而言确实是制约汉字发展的重要问题。首先汉字字符繁多复杂,说的是当时的简体字。简体字确实是导致我国文盲率高的重要因素,想要写好简体字,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次汉字在翻查字典和案卷目录时不方便,这一点也提到了点子上。当时我国对汉字的排列方式,并不像现在一样,有拼音和笔画。因此查阅起来非常复杂困难,远没有二十六个字母那么方便。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4)

最后就是汉字对外来词汇的表达,通常要用到一些比较少见的字来对标读音,甚至有的读音并没有与其匹配的汉字。那么汉字的这三个缺陷是否就无法攻克了呢?当然不是,以目前我国的汉字来看,以上的三个缺陷都被完美的填补了。

现如今我们使用的汉字是简体字,对比繁体字要简单不少,而简体字的出现,也让我国的识字率上升了一大截。而且中国的汉字组合也是有规律的,通过撇、横、点等笔画,组成一个又一个汉字。这比西方的字母组字要高明不少,在表达意思方面,也完爆西方单词词组。

其次就是翻查字典时,自从有了拼音字母之后,不仅人们学习汉字变得更加轻松,也让汉字多了一种查询手段。如今我们无论是打字还是翻字典,都可以利用拼音字母快速的准确寻找汉字。因此罗素说的汉字第二点缺陷也不复存在。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5)

至于汉字的最后一点缺陷,无法准确标音和对外来词汇的表达,我国人民也凭借自己的智慧克服。比如西方人的名字,如今我国基本有了定式的翻译,诸如“詹姆斯、迈克尔、卡梅隆”等。特殊的名词和科学名词,我们也会使用字母简写来代替,部分单词还会使用“音译”和“意译”来翻译。

由此可见,如今的汉语已经是经过优化的语言,不再具有罗素所说的三个重大缺陷。那么罗素说的汉语的一个显著优点又是什么?

罗素在数学上的成就(英国诺奖得主罗素)(6)

罗素指出,汉语经过数千年的变化后,字形方面却没有大规模的改变,因此汉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这一点从历史上汉字的演变也能够看得出,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秦汉的小篆隶书,再到我们熟悉的楷书行书,汉字一直在变化,但是却一直没变。

变化的是书写方式,没变的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方块字段本质。或许正是汉字的稳定性,让中华文化在经历了数千年之后,依旧传承不断,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汉字其实是最坚韧的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