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足”部的最后两个汉字“蹸”和“跂”。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蹸。读音有两个:

(一)lì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蹸,轹也。从足,粦声。”形声字。本义是车轮辗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车部》曰:‘轹,车所践也’”。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1)

(车轮辗过)

其实,“粦”字本来也包含有行走的意义,其本字为“㷠”,从火,从双足,会意火光可行之意。因此,往复杂了说,“蹸”字也有会意字的成分。

宋代陈亮《祭张师古司户文》:“肯明允其有无,但甘心于轹蹸。”用的就是蹸的本义。

本义之外,蹸还同“躏”,践踏。钱坫《说文解字校诠》:“蹸,此蹂躏字。”《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这一句在新本的《西都赋》里写作“蹂躏”。李善注:“躏与蹸同。”苏东坡《代书答梁先》:“鲁人岂独不知丘,藉蹸夫子无罪尤。”用的也是这个意义。

蹸还指行走的样子,义出《集韵·准释》:“蹸,行貌。”

(二)lín。这个读音也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蹸蹸”,指行走的样子。《集韵·真韵》:“蹸,蹸蹸,行貌。”注意这不是“辚辚”。

蹸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2)

(蹸的小篆写法)

2、跂。读音有五个:

(一)q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跂,足多指也。从足,支声。”形声字。本义是多出的脚趾。

(注:这个跂字我们就不再上图了,因为图片会引起极度不适)。

其实,“支”是“枝”的本字,仔细想,跂,脚上多出了分枝,是不是就是跂的本义啊,所以,“跂”也有会意的成分。

《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王先谦《庄子集解》:“跂,歧同原来就是相合的,不算是连并;原来就是有枝杈,不能算是分歧。

此外,在这个读音之下,跂还有其他用法:

(1)缓走。《集韵·支韵》:“跂,缓走也。”典籍中未有应用实例。

(2)行。《类篇·足部》:“跂,行也。”典籍中未有应用实例。

(3)通“蚑”。虫爬行的样子。也泛指爬行。《集韵·支韵》:“蚑,虫行,或作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蚑。”比如《史记·匈奴列传》:“跂行喙息蠕动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司马贞《史记索隐》:“言虫豸之类,或企踵而行,或以喙而息,皆得其安也。”爬行的虫子,有着尖喙的禽鸟等所有的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说,凡是有足而行走的虫类,都可以称为“跂行”。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3)

(爬行动物)

(二)qǐ。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三:

(1)登。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跂,登也。梁益之间或曰跂。”

(2)通“企”。踮起脚跟。《集韵·纸韵》:“企,举踵也。或作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比如《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跟就能望得见。又比如《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4)

(登高望远)

(3)不正。比如《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不端正的织女星(织女星三足鼎立),一天七次移位忙。

(三)qì。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垂足坐。《广韵·寘韵》:“跂,垂足坐。”《南史·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

(四)j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

(1)脚。《集韵·陌韵》:“跂,足也。《庄子》‘闉跂、支离’”即撇裂脚、畸形。

(2)同“屐”。指木底有齿鞋。比如《庄子·天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使后世信从他的墨者,都要穿粗布衣,穿木屐、草鞋。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5)

(木屐)

(五)zh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踶跂”,用心力的样子。《集韵·支韵》:“跂,踶跂,用心力貌。崔譔说。”比如《庄子·马蹄》:“及至圣人,蹩躠(bié xiè)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到后来有了圣人,他们劳劳碌碌地施行仁德,兢兢业业地施行正义,因而天下就开始迷惑了。

跂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127课(说文解字第357课足)(6)

(跂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5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