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

今天下午2点,杭州地铁19号线、3号线北延段(吴山前村-龙舟北路)、10号线黄龙体育中心站开通运营。

19号线是杭州市第一条轨道快线,它是一条横贯杭州全城的轨道大动脉,也是杭州地铁目前唯一一条采用江上过江的地铁线路,实现“踏浪飞渡”的景象。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2)

今天起,市民乘19号线,从杭州西站到杭州东站仅需25分钟,到萧山机场仅需50分钟。

首次乘坐19号线的乘客张先生表示,太快了!据悉,19号线选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的车辆,相较其他线只有80km/h的车辆,简直有种飞一般的感觉。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3)

还有一位家住翠苑的老奶奶,特地赶来19号线打卡,她说就是为了来体验一下,发个朋友圈,给老姐妹们看看!

“轨道上的杭州”真正实现

地铁十年背后的故事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4)

从2012年11月24日杭州首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开始,到如今12条地铁线路蜿蜒地下,运营里程达到516公里,实现真正意义上“轨道上的杭州”。

作为一个地铁人,又恰是3号线的运营者,过去这些天,邢海福的内心既期待又紧张。从1号线开通筹备时来到杭州工作,他看着杭州地铁“从零开始”。

如今站在七堡地铁站D出口,看着地铁集团大楼和烟火气满满的艮北新城,邢海福缓缓说出一个词:“恍如隔世。”

2011年

从南京到杭州

他成了地铁检修工程师

邢海福

2012年11月24日

全力以赴,拼了一整年,今天终于坐上了1号线的第一趟列车,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有成就感了。杭州迈入了“地铁时代”,而我们的工作还将继续。等规划图纸变成一条条实实在在的地铁线路,大伙儿的出行就会变得更便捷,城市也会变得更美好。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5)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6)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7)

2012年11月24日

邢海福是海宁人,2011年11月底,他从南京来到杭州,作为一名地铁检修工程师,投入杭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筹备工作。“那时候,杭州地铁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他这样回忆刚来杭州时的情形。

每条地铁线路正式开通前,地铁运营者都得提前进驻工地。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8)

对于1号线开通筹备的那一年,邢海福的印象太深刻了。“条件还是挺艰苦的,我和同事都住在备塘路88号。”他说,大伙儿住的都是蓝顶白墙的板房,放眼望向周围,只能看到一片荒芜,“旁边没有房子的,连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路都没有。”

身处这样的“孤岛”,邢海福和同事每天得往返工程现场。邢海福喜欢走路,同事就和他一起步行穿过老红普路,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到位于九和路的工地上。这段路差不多只有2公里,但就算是年轻人,也得走上40分钟。

“晴天倒还好,遇上下大雨,那就遭殃了。不小心一脚踩进泥潭里,抽脚出来的时候,鞋不见了。不过,就算这样,大伙儿还是乐呵呵地去上班,习惯了嘛,反正没有一双鞋子是干净的。”说起这些,邢海福大笑起来,“就算开车也没用,车轮子会陷进泥里,得叫上好几个年轻人才能推得出来呢。”

2012年11月24日,经历了4天的免费试乘后,杭州人等了5年的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进入试营运阶段。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9)

当天,选择地铁出行的杭州人有12.7万人次,共计382列次,其中包含早晚高峰各加开的5个班次,而早上7点到9点,有3.8万人次选择地铁出行,下午4点到6点,则有2.2万人。

这一天,邢海福做了一回普通乘客,成了那12.7万人中的一员。“我坐的是杭州地铁的第一趟列车,在武林广场站上的车。”他说,“用这种全新的方式穿过杭州城,我的感觉就是‘地铁时代’扑面而来。”

2017年

在杭州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他也成了3号线的运营负责人

邢海福

2017年6月29日

我们的房子终于装修好了。从此,我们在杭州就有属于自己的小家了。可能现在要回一趟海宁老家还得转来转去,不那么方便,但我知道,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快捷的回家路。而且,这条路就在我的脚下。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0)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1)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2)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3)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4)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5)

2017年6月29日

作为地铁检修工程师,每天地铁结束运营后才是邢海福最忙碌的时候。

凌晨零点过后,他要对回库的车辆进行车况检查、故障检修;凌晨3点起,他要为准备出库的运营列车进行功能验证;清晨5点多,他又目送首班列车驶出。

几年之间,邢海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原因也很简单:统筹运营的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工作强度自然加倍了。

“家人还是很理解我的,有时候我在单位值班,到了晚上9点钟,他们会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们回海宁去了。”邢海福说,2017年,他们位于同协路沿线的新家装修完毕,无奈妻子不会开车,要想带着孩子回一趟海宁老家,就得先坐公交车去杭州东站,坐火车到海宁后,再转公交车回家,“挺不方便的,我是不太放心的。”

当初买房时,邢海福并不知道,家门口未来会有一个地铁站——2018年4月,杭州地铁3号线一期正式开建,同协路站就挨着邢海福一家居住的小区。

“你说巧不巧,现在我成了3号线的运营负责人。”作为杭州地铁运营客运二公司党委书记,邢海福觉得,现在哪怕自己再忙,也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陪伴家人,“今年3号线开通了,老婆要想回海宁,现在可以换乘3趟地铁,再转杭海城际铁路,都是站内换乘,比以前方便多了,可以说走就走。我把线路运营好,也算是默默陪着他们了。”

作为运营者,邢海福得掌握线路各站点的情况。有时候,他会从乘客身上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2020年4月23日,地铁16号线开通。

开通后,邢海福到沿线各站点巡查,发现站台内除了去临安青山湖等景区的游客和从临安来主城区的市民外,还有很多带着大包小包的大爷大妈。

“我问过,都是住在16号线沿线的本地人。”邢海福说,大爷大妈还打开包给他看,包里竟是带着泥的春笋、水灵灵的青菜,“他们坐16号线到临安广场站,出站就能到临安的农贸市场采购,晚上家里人就能吃到新鲜的山里货了,所以,这样的‘团购’经常有。”

今年2月21日,3号线首通段开通,邢海福去小和山站巡查。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6)

“那天,很多附近的居民都等在安检栅栏外,有的还踮着脚往里看。”邢海福说,居民都是看到3号线开通的消息,特意来体验的,有些上年纪的人还从来没坐过地铁,“以前那边的居民要去市中心,只能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而公交车是30分钟一趟,错过一趟就得等上好久,遇上刮风下雨就更麻烦了。”

那天,邢海福和同事做得最多的,就是耐心教会那些地铁“新手”如何在手机上申领地铁卡、如何用老年卡刷卡进站。

“在我看来,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不仅是为一定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出行选择,同时也拉近了各城区的空间距离和居民的心理距离。”邢海福说,“这种幸福感的提升,不用我多说了吧。”

2022年

3号线北延段开通前24小时

他在地铁口擦玻璃

邢海福

2022年9月21日

从0到516公里,从日均14万人次到最高单日371.99万人次,从一条线路到262个车站、10个城区的轨道交通全覆盖,每一个数字的变化背后,都有着全体地铁人的辛勤付出。轨道上的杭州,发车!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7)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8)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19)

2022年9月21日

邢海福说,今年中秋,他做了一件“后悔”的事。

9月9日,中秋前一天,杭州地铁线网总客流达到371.99万人次,创了历史新高,当日的火车东站站人尤其多,都是从杭州坐高铁出发的客流。9月10日,中秋节,杭州地铁大客流出现在西湖景区的各地铁站里。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20)

好不容易有假期,邢海福想着,要好好陪妻儿过个节。

“今年春节都在忙,实在是没什么时间陪老婆孩子。”他说,今年春节,富阳发生了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全区实行交通管制,车辆、人员只进不出,地铁6号线也因此停运了,“但我们运营工作并没有停,消杀、物资运输、巡检、线路维护,随时准备重新启动,要做的事情只多不少。”

中秋自然是要赏月了,于是,邢海福选择开车带妻儿去西湖边。

中秋节下午2点,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出了门,足足开了80分钟车,总算来到了湖滨,然后傻眼了——车停哪去?

寻寻觅觅了差不多一小时,邢海福总算把车停好了,可时间也差不多该找地方吃晚饭了,否则排队等叫号都得等半天。一家三口在西湖边吃完饭,又欣赏了湖上的满月,中秋的行程还算圆满。

回家路上,妻子笑着对邢海福说了这么一句话:“早知道我们还是坐地铁出来了,哈哈哈。”

过完中秋,邢海福又得开始忙了,3号线北延段开通在即,工作一刻也放松不得。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21)

昨天下午,距离3号线北延段开通仅剩24小时,邢海福正在吴山前村站、龙舟北路站巡查。

“线路马上开通了,站点在细节方面一点不能马虎。”他说,必须确保站内标识清晰准确,语音提示播放正常,安全保障没有死角,站务人员全部到位,“每个出入口的玻璃也得一块块擦干净,出入口附近的道路垃圾也得清理干净。运营第一天嘛,得有个新面貌,不是吗?”

杭州三号线换乘(刚刚杭州19号线开通)(22)

开 栏 语

从前,我们习惯用日记本记录生活,而自从十年前有了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它“晒日常”。每个人的朋友圈,也因此承载了一块块关于生活的记忆碎片。

市民的生活是城市变化的一面镜子。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尝试着在普通人的朋友圈里俯拾岁月,将记忆碎片重组,用他们的话语还原过往,从不同角度折射杭州这座城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跨越发展的十年。

也许你不认识这些朋友圈的主人,也许你不曾经历他们经历过的事,但他们所感受到的城市发展与变化,你一定也能够感受到。

记者 李俪 通讯员 李祝君 丁岚

编辑 蒋波

杭州日报 诚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