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

公元前278年,夏,汨罗江畔迎来了一个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男人。他一边步履蹒跚,一边低声吟诵。

他——就是楚国原三闾大夫屈原。龚鹏程教授在著述《中国文学史》中,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就是在此地,屈子留下遗作《怀沙》,投江而死,引得后人无限追思。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1)

屈子何人?

屈原,名平,芈姓,屈氏,字原。芈姓,为上古祝融八姓之一,为周朝楚国王族之姓。

祝融八姓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祝融,是一种职位,最初获得这一职位的是重黎

重黎是卷章之子,卷章是称之子,而称正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子。

重黎因平共工氏叛乱不力,被帝喾处死,但“祝融”一职仍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吴回生了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王族的祖先就是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季连姓芈。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2)

,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维系的是血缘上的关系。

屈原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人,曾担任过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据《左传》),屈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封邑,故其后人以屈为氏。

,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一种身份、财富的象征,维系的是地缘上的关系。

除了在战国时代通行的姓、氏、名、字外,屈原还因为生得极好——“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被父亲赐予相应的美名——名正则,字灵均。

如此名字,在战国时期是很少见的。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3)

屈原的生日在寅年(公元前340年)孟春月的庚寅日。这个庚寅日,很有意思。

因为据《楚世家》的记载,重黎就是在这一日被帝喾所杀。也不知屈原的父亲记起来没有。

反正看生辰八字知此子不凡,他就心血来潮地起了“正则”“灵均”这样的名和字。给予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公平、正直等美好的期许。

屈原也不负父辈的期许,果然成了他那一辈青年才俊的佼佼者。虽然以一个诗人的面貌为后人熟知,但屈原绝不是一个空会舞文弄墨的词章之臣

他娴于辞令,任左徒之职,出使齐国;随楚、魏、赵、韩、燕的攻秦联兵到军前;对内,他主持变法,也曾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变法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4)

因为变法,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上官大夫等的嫉恨,受谗遭贬,由左徒改任三闾大夫之职

屈原主张抗秦,但随着楚国和秦国复合,早就不被楚怀王待见他被流放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写信邀请楚怀王到武关(陕西省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会盟。

本不想去的楚怀王被幼子子兰一顿忽悠后,启程会见秦王。结果,一到武关就被秦扣押,并被当成索要巫郡与黔中郡的筹码。怀王倒还有骨气,严词拒绝。

不过,下场就是从武关直接被掳回了咸阳。楚国“当机立断”,太子熊横走马上任,是为楚顷襄王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5)

三年后,怀王客死秦国,秦国将遗体送回楚国。楚国与秦国绝交,屈原也被免去了三闾大夫,放逐江南

从郢都到鄂渚,再到洞庭,到长沙……最终,在汨罗江抱憾而终。终年,约62岁。

观其一生,踌躇满志有之、风光无限有之、低回沉郁有之、坎坷艰难有之,然而,终究一身抱负付诸东流。

屈原之死,几乎投射在千年来“不遇之士的履历上,因而能引得无数后来者“同悲”。

在“士不遇”这一主题上,人类之“悲”,无可奈何地相通了。

悲士不遇

关于屈原的死,最先凭吊的是西汉的贾谊,也是汉代“悲士不遇”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6)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吊屈原赋》》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贾谊的说法做了进一步解释——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以屈原之才,到哪个国家效力不行呢?

就战国时代,行。毕竟那是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时代,商鞅、张仪、苏秦、司马错等,哪一个不是在母国不见用,到别的诸侯国发展的。

但就屈原个人而言,不行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7)

因为屈原是贵族,甚至是王族。他在楚国的一系列作为,不仅是在挽救楚国,更是在重振他的家。

士是贵族中的最低一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无产阶级”。

物质上没有什么能够真正绊住他,也因此,他们会拼尽全力获取有形的、固定的资产

而同时,他们又是知识、谋虑等“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可以将王道、帝道、霸道等治国、强国方略“兜售”给君王。

所以,张仪、苏秦等士他们首先有的是治国理想,其次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最后才是东跑西颠地找合适的老板

至于,老板是秦王还是楚王、齐王,都不重要,能同时实现自己的待遇提升和理想实现,才是最重要的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8)

这一点,屈原与他们不同

他生下来就是楚国高层的一份子,是既得利益者群体中的一员。他和楚国血脉相连,供在楚国宗庙里的也是他屈原的祖先。

也就是说,老板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他的一切治国方略、聪明才智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国必须是楚国、王必须是楚王

因为别无选择,屈原才会有那样深彻的痛苦。

而这些也是他能够和后世诸如贾谊、司马迁、李商隐、陆游等士人,能够在这一点上共情的重要原因。

自汉代秦,封建大一统成为唯一的追求。虽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但人们对统一的高度认可、渴求之下,又分久必合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9)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而君王又被小人蒙蔽,眼看着无限江山日渐蒙尘,自己却又被摒弃,壮志难酬。

这,不就是曾经楚国一个叫屈原的人的境况吗?

“屈原们”最痛苦的,莫过于报国无门。

就文意而言,《怀沙》之前,应该是《渔父》,其中的段落,也被司马迁引用到了《屈原贾生列传》里。

其中的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就是士人对“当朝”态度的模板。

这一点从明清话本小说里也可以窥见一斑。比如总要设定一个清正为民的好官,来为含冤受屈的人们主持公道。“好官”是什么?是皇帝英明一面的代言人。

冤假错案,大多都是小人造成的,而皇帝是受了小人的蒙蔽。最终,好官力证清白,皇帝醒悟,恶人受到应有的惩处,好人无罪释放。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10)

皇帝,其实是士人理想的寄托。而对屈原来说,楚王就是他理想的寄托,不一定是楚怀王,但一定是楚国的掌舵者。

人们说屈原诗文中的“美人”就是楚怀王,这是不准确的。应该说,“美人”是能够引导楚国走出困境、重振雄风的“王”

具体是谁,屈原期待着,却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否则,楚怀王之死就是压垮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

屈原之死

公元前296年,秦昭襄王十一年,楚怀王去世。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屈原投江而亡。

夺去屈原生志的不是楚怀王死讯,而是楚国的溃败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11)

因为,就在公元前278年,意气风发的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并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夷陵。

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迁都到陈丘。

重要的事情值得再说一遍,楚国对屈原来说,是国更是家。尤其是宗庙被毁,对屈原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祖先崇拜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核,宗庙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是炎黄子孙信仰的重要物质承载。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彻底摧毁一个部族、一个国家的标志,就是毁其宗庙。

他死于一种“爱而不得”——外在的,是楚国祖坟被刨。而内里,其实是信仰的崩塌。

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不是一介文人投了江)(12)

一瞬间,所有的期待都幻灭,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人间所有的岔路都封闭,而脚下的一方土地毫无预兆地向下垂直滑落,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这状若失重的痛苦和无助,想必千年后昆明湖边的王国维也曾经历过吧!

所以,屈原之死,是极富力量感的。

褪去历史的颜色,淬炼出的爱国主义精神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不懈奋斗——正是“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屈原,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是锐意进取的斗士,更是为上下求索“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一代国士。

-end-


相关往期:

悲灵以壮志,绮靡以伤情,《九歌》里那些不可错过的诗句

这5首宋词中的端午节,哪一首勾起了你最深刻的节日记忆?

(文中所用配图皆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