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1)

安岳县隶属四川省资阳市,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基地生产县,产量占全国的80%,被称为“中国柠檬之都”。 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文明城市等称号。

一、历史沿革

1、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今县西铁峰山。隋大业初省普州,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复于安岳县置普州。天宝初改普州置安岳郡,乾元初复改为普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移今治。南宋宝廞后,州、县俱废。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复置安岳县,属遂宁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于县复置普州;九年州废,县属潼川州。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入遂宁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属潼川府。2、1913年属川北道,1914年属嘉陵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遂宁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属内江专区,1985年属省辖内江市,2000年属资阳市。

二、地名来历

《太平寰宇记》:“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险绝,故曰安岳”。在唐人杜佑《通典》中也有“安岳郡城因山为止,四面险固”之说。明曹学佺《蜀中广记.蜀郡地名通释》说:“安岳以地在山上,险而即安之义也。”足见安岳之得名,是因当时县城建在(铁锋山)上,便于防守,取“安居于山岳”之义。

三、风景名胜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2)

1、卧佛院。位于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3)

2、毗卢洞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4)

3、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因有北宋时期开凿石洞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5)

4、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6)

5、华严洞。因内刻“华严三圣”而得名。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窟正面呈矩形。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7)

6、茗山寺。又名虎头寺,该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的虎头山巅,该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而盛于北宋。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8)

7、木门寺。位于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清泉山麓,距安岳县城北20公里,八庙乡卧佛院4公里。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是集古建筑景区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区。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9)

8、玄妙观。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鸳大镇白羊山麓,玄妙观开创于唐代,玄妙观是中国道教造像胜地,摩崖造像分布于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10米,左右长约6米,高约5米,顶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个,石刻造像1293尊,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

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时因县城建在山上便于防守得名)(10)

9、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寺岩壁间,明代隆庆四年(公元1750年)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凿,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