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在湖南永州,一位被朝廷贬谪的中年人作别家人,踏上了湘漓古道去往昭州(今桂林平乐)的路途。

前路迷惘,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命运,也不会想到,往后三年,他会与这里的一切结下深厚的情谊,他的诗作为这片土地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料。这位官员,就是北宋后期的著名谏臣、学者邹浩。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

邹浩(1060年—1111年),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志完,自号道乡居士,人称道乡先生。22岁中进士,历任扬州颍昌府教授、太常博士、襄州教授。为人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他曾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交游,世称“五君子”。宋哲宗赏识他的才华,亲自提升他为右正言(右正言:宋代官职名,中书省的属官,为谏官之一。)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2)

因为直言敢说,邹浩屡受权臣打压,贬谪岭南。第一次是上疏反对哲宗立刘妃为后,被章惇趁隙陷害,除名勒停,羁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3)

宋徽宗即位后,邹浩被召回,一度受重用。为此遭到宰相蔡京忌惮嫉恨,并被其纳入元祐党籍加以迫害。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邹浩被除名,编管昭州。(编管:朝廷不发工资,要他待在昭州,且户籍要迁往昭州,家属不能随同。)

邹浩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走向陌生的异乡。当时的昭州,一片荒芜,是南方瘴气最重的地方,对此,邹浩心存畏惧。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4)

昭州瘴疫大行。由于水土不服,邹浩和仆人们都染上了时疫,而一个跟随邹家19年的仆人救治无效去世。

昭(州)于广西最为恶地,桂(林)之城门号昭州,门者不敢开,开则瘴大作,以故南人日畏之。

——邹浩《铭张明墓》

从人烟稠密、物阜民丰的大宋都城来到荒凉凄冷、物质贫乏的边远小镇,邹浩在编管期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对他很敬重的主官——昭州太守王藻。

王藻安排给邹浩的居所,是进士王文辅的房子,原名“拾青阁”。因为邹浩的到来,王藻亲自为居所改名为“来仙阁”,以表达对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人物的敬重。

邹浩对住所也非常满意。他在《来仙阁》一诗中写道:“偶向人间作谪仙, 翛然来此住经年。”全诗没有一字怨尤,只有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5)

不仅得到长官的爱护,当地士绅对邹浩也十分友好,时常接济他食物与酒。渐渐地,他心中的苦闷得到排解。在昭州的日子也被他当成修行正气的机会。

和友人一起饮酒赋诗、品茗清谈、访古探幽,在广西的三年,邹浩的生活看似过得舒心。他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思都记录下来,留下了二百余首诗作,是北宋旅桂诗人中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位。

当时的昭州,州治所在地平乐,是漓江、荔江、茶江三江汇流地。邹浩的诗作中,记述了昭州的秀美山水、风土人情。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6)

坊村一处一龙船

劈浪飞桡斗欲先

要识晚来谁胜捷

但听歌吹鼓声喧

这首《昭州竞渡》,栩栩如生地展现端午时节,昭州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直到900多年后的今天,当地的赛龙舟习俗依旧。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7)

红柿鸟残无此意 前三三与后三三”邹浩还用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诗句记录了平乐悠久的柿子种植的历史。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8)

古昭州辖管的金秀圣堂山,是北宋闻名遐迩的修仁茶产地。邹浩的诗作中,记述了这一岭南名茶的味道如橄榄,先苦后甜,有袪瘴功效并指出饮茶的实用功能,因地域和生活习性而有所区别。

修仁茶

味如橄榄久方回

初苦终甘要得知

不但炎荒能已疾

携归北地亦相宜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9)

北宋初期,昭州辖管的恭城县(今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出了一位名臣叫周渭。太宗初为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定田赋、兴学校、造福一方,名流千古。邹浩将对方引以为楷模,写诗缅怀。

周御史庙 (节选)

忠言直节动天聪

名在升平北斗中

阴德久宜家有后

光灵今与国无穷

公元1034年, 北宋清官梅挚担任昭州刺史时,写下著名的反腐名篇《瘴说》,痛斥时弊。邹浩细读梅挚留下的文章,深有同感。他写成《读龙图梅公瘴说》,“更有奇方公未说,上医医国许心传”认为扫除“五瘴”是治国之上策,同时表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污、不向强权低头的态度。

读龙图梅公瘴说(节选)

直须镂版人皆与

庶使绵躯病可痊

更有奇方公未说

上医医国许心传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0)

昭州自古产梅子,梅子树一到开花时,繁花似雪。梅的高洁清雅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激赏。在邹浩笔下,也多次记录了昭州赏梅的趣事。

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郑朝晖:他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梅园记》。说广西这个地方梅花非常多,但是广西这里的人不懂得欣赏梅花,他们把梅子树用来当柴烧。他看到觉得很可惜。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1)

正好,邹浩的房东家就有梅子树。一到开花的时候,他就到长满杂草的梅子树下溜达。

从此,房东家的这个梅园成为邹浩主要的消遣地,他甚至还修建了一个拱梅亭,方便赏梅。虽然编管期间手无实权,邹浩仍做了一些利民的实事。

广西平乐县社科联主席 黄金华:当年邹浩来平乐的时候,就住在这附近,看到老百姓都到江边去挑水。江里面的水一到春天发大水,很浑浊,那么邹浩就带领在这里挖了口井,他就取名叫感应泉。后来在民国的时候,一个叫刘延年的老先生,就刻了这块碑,纪念这件事。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2)

后人从邹浩留存下的诗中,感受着诗人眼中的异乡昭州,如何从陌生到熟悉的温暖人情、秀丽风光、历史文化,甚至也读懂了邹浩渐生的对昭州的喜爱之情。“莫道岭边无好况 吾今春在洛阳城”在《对牡丹》一诗中,他将昭州比作洛阳城,足见他从心底接纳和爱上了这里。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3)

公元1105年,邹浩乘船离开,移汉阳军居住。临别之际,他深情挥笔写下《别昭州》一诗。

别昭州

江山本无情 别去亦何语

向来爽气中 食息三月许

来非吾所求 去非吾所御

回首谢江山 吾今若轻举

再次踏上湘漓古道,他在灵川滑石泉小憩,有感作下《滑石泉》诗。

滑石泉

马头今日度严关

十九年前去复还

惟有流泉声似旧

凭栏重听响潺潺

邹浩只在昭州生活了三年,为什么他的诗里却写“十九年”呢?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引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因为苏武去了北海十九年。也有可能引用了《庄子·养生主》(庖丁廨牛)的意境。庖丁的刀有十九年不坏,也是得道的意思。也许是邹浩觉得自己被贬到一个蛮荒之地,但是他又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道,然后现在又重新回到中原,路过这个地方,当然是百感交集。

邹浩对当地影响深远。有史料记载,他在平乐期间,曾经办过私塾讲学,大概在南宋时,后人为此修建了道乡书院。明清以来道乡书院先后四次重修,教学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废除为止,为昭州培育了大量人才。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5年—1178年),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知静江府 (今广西桂林)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在他的倡议下,昭州建造了一座邹公祠纪念邹浩。

方其少时,道学行义。已有称于世,晚岁益为中外所尊仰。

——张栻《昭州新立吏部侍郎邹公祠堂碑》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4)

在邹浩去世500年后,明万历年间(公元1612年),他的同乡,江苏常州的蒋一葵到灵川担任知县。他将邹浩曾经题诗三首的“滑石泉”改名为“道乡泉”,并把撰文刻了《道乡泉碑记》。

900多年来,邹浩的才学和人格魅力,在他歌咏过的八桂久远流传。他笔下,那个让他深情怀念的桂北小城,每年初冬都会被如海的柿林染红。这个因水而兴的小城早已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劈波逐浪。

本周六(1月8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名臣邹浩 文咏八桂》

编辑|骆泽聪

责编丨卿林强

宋朝八位诗人(在广西三年留下两百余首诗作)(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