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兴业证券 王帅 张志扬)
1、深耕改性塑料三十载,切入储能电池新赛道1.1、引领国内新材料产业企业,把握新能源产业机遇
公司深耕材料领域,实力雄厚。
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同济大学普利特化学研究所,在材料领域积累了丰厚的研发经验;
2000年公司与上海交大联合成立“汽车改性塑料实验室”开始聚焦汽车用改性塑料赛道;
公司2009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上市后2012-2014年公司先后在上海金山、浙江嘉兴、重庆建厂,完成了改性塑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并开始布局 TCLP 业务。
2015年公司收购美国 WPR Holdings LLC 及其下属公司的全部股权,迈出了全球化布局的第一步。
2017年,公司在德国设立全资子公司拓展欧洲市场,开启全球化战略。
2019年-2020年,公司开始布局电子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
2021年公司通过收购南通海迪,补充了 I 型 LCP 的产能,扩充业务版图。
2022年购买海四达电源 79.79% 股权,开展“新材料 新能源”双主业经营模式。
未来公司将以改性材料为主营业务基石,大力发展 ICT 材料业务和锂离子电池业务,实现向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战略转型升级。
1.2、股权结构集中,核心团队有技术背景,凝聚力强
股权结构集中,公司核心创始人周文为实际控制人。截至 2022 年 Q3,公司核心创始人与实际控制人周文持股 44.08%,与持股 4.34%的第二大股东郭艺群为夫妻关系,两人合计持股比例达 48.42%,股权结构较为集中。
核心团队实力雄厚,行业经验丰富。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文曾获 2013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 年第八届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二等奖、2020 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在车用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超过 30 年经验,丰富的产业经验和多年的公司管理经验将有助于引领公司持续创新发展。
公司高管中也不乏高素质管理与战略咨询人才。副董事长吴昊先生具备 25 年投资经验,现任恒信华业基金董事长。团队中不同类型的人才优势互补,综合实力强劲。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升团队凝聚力。2022 年 11 月 11 日,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及员工持股计划。2022 年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人数分别为 125 人和 90 人,授予数量分别为 448 万股和 644.5 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 0.44%和 0.64%。实施股票和期权激励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员工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1.3、材料产品布局全面,储能电池增长空间大
聚焦电子新材料、汽车材料两大板块,切入储能电池赛道。
自 2020 年起,公司主要经营发展分为两大产业板块,分别为电子新材料板块和汽车材料板块,公司共拥有六大类上千种产品,包括改性聚烯烃材料(改性 PP)、改性 ABS 材料、改性聚碳酸脂合金材料(改性 PC 合金)、改性尼龙材料(改性 PA)、液晶高分子材料(TLCP)、特种工程材料等,广泛用于汽车、通讯、电器等各种行业。同时,公司投资的光刻胶材料产业、导热吸波屏蔽材料产业也在积极研发或小批量供货中。
在 2022 年收购海四达后,公司还将切入储能电池赛道,主要发展方向为家用储能、工业储 能、通信备电、电动工具电池等。
公司拓展全球产业版图。
公司在全球拥有上海青浦、上海金山、浙江嘉兴、重庆铜梁、广东东莞、美国南卡等六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 50 万吨,主营业务改性塑料的产能约为 40 万吨。同时,在世界汽车工业重镇美国底特律、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和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分别设立了 3 个海外技术与营销中心。
1.4、主营业务利润回升,收购海四达增厚利润空间
2022 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高速增长。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2.81 亿元,同比增长 26.1%,实现归母净利润 1.53 亿元,同比增长 82.1%。
归母净利超高速增长主要系受 2022 年度营收增长、2021 年低基数效应以及收购海四达影响,2021 年受国内“双碳”政策影响,以及安全、环保管控带来的节能减排、压缩产能,及出现全球性通胀等经因素,导致公司关键原材料价格均大幅上涨,直接导致公司利润水平明显下降。
2022 年,公司主营业务原材料价格降低,主营业务量上涨;同时,公司收购合并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对集团归母净利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性塑料业务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业务,公司营收大多来源于国内业务。
2016 -2021 年,公司改性塑料营收占比均高于 80%,2022 年上半年改性塑料业务实现营收 19.17 亿元,占比 79.88%。
随着 LCP 材料与电芯业务版图的拓展,未来改性塑料的营收占比可能会下降。公司营收大多来源于国内业务,2017-2022 年上半年国内营收占比均在 80%以上。
公司期间费用管控卓有成效,综合盈利能力提高。
公司不断压缩行政费用支出,管理费用率从 2016 年的 7.64%下降至 2022 年前三季度的 2.25%,降幅达 5.39%。
公司目前采用指定销售计划、集中采购、以销定产的运作模式,自 2020 年起销售费用了和财务费用率维持在 1%左右。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投入与人才引进。
2018-2022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 10.91 亿元,研发费用率从 2019 年至 2022 年前三季度基本维持约 5%。研发人员占比持续增加,从 2016 年的 14.7%上升到 2021 年的 19.0%,增幅 4.3pcts。随着电芯业务的开展,公司将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增加自身核心竞争力。
2、汽车轻量化与 5G 发展齐头并进,传统业务焕发新生
2.1、主营业务利润受原材料影响波动,汽车轻量化带来发展新机遇
改性塑料性能优良、应用广泛。改性塑料是通过增强、增韧、填充和共混等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对树脂进行加工,从而使树脂性能得到优化,并获取一定其他特殊性能的塑料制品。
改性后的塑料不仅能够达到钢材的强度,还具有密度小、高韧度、耐腐蚀、高抗冲性、耐磨抗震、阻燃、抗老化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家用电器、轨道交通、建筑耗材等多个领域。
改性塑料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前景广阔。
近年来,受到“以塑代钢”和“汽车轻量化、家电轻薄时尚化”等消费趋势的影响,改性塑料行业的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而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该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改性塑料工业体系亦不断完善。
近 5 年来改性塑料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21 年中国改性塑料产量为 2193 万吨,同比 上升 6.2%。
改性塑料上游为石油化工行业,原材料主要包括 PE、PP、PS、PVC 及 ABS 等通用塑料,PA、PC、POM、PPO 等特种工程塑料,PPS、LCP 等工程塑料。
改性剂则通常包括玻纤、云母(增强)、橡胶(增韧)或阻燃剂等品种,通过共聚、接枝、交联、填充等各类改性工艺后生成改性塑料粒子。
下游企业购买粒子后通过进一步注塑、吹塑或挤出等工艺成形,制成最终的塑料部件,可广泛应用于轻工业、机械、建筑、包装、汽车等领域。
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改性塑料行业盈利能力影响大。
改性塑料上游原材料为 PP、ABS 等石油基树脂和助剂,属于大宗商品,有着成熟的交易机制和价格体系。公司主要原材料为 PP、ABS、PC、尼龙等,均属石化产品,其价格随油价波动。
整体看,公司盈利水平随原料成本周期波动。2021 年 PC、ABS 涨价明显,对公司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2022 年原料价格有所回落,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改善。
家电和汽车是改性塑料的主要应用领域。
国内改性塑料下游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电子电气、办公设备等领域,其中最大的家电、汽车两大用途分别占据 34%和 19%。而公司专注于汽车改性材料领域,因此汽车行业的发展动向与公司业绩息息相关。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助力改性塑料行业焕发新生。
汽车行业是改性塑料第二大应用领域。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考虑,减轻汽车重量进而实现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中表明,2035 年乘用车轻量化系数至少降低 25%,在当今的汽车市场环境中,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和激烈的竞争共同导致整个汽车供应链的快速变化。
而改性塑料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关键。
改性塑料密度低、强度高,在汽车内饰、外饰、动力总成等各方面广泛应用。改性塑料具有轻质、节能、环保等特点。1kg 塑料可以替代 2-3kg 钢等密度较大的材料,而汽车自重每下降 10%,油耗可以降低 6%-8%。
2022 年前三季度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438.6 万辆,占比达 24%,均创历史新高。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续航里程问题,借助改性塑料实现轻量化是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改性塑料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普利特国产替代提升空间大。
目前,改性塑料需求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改性塑料技术较为先进,改性塑料应用较早,这些地区的改性塑料需求量遥遥领先,近年来,随着中国改性塑料技术的进步和改性塑料应用的推广,中国改性塑料市场规模也不断增大。
从各企业的产量来看,2020 年,改性塑料运营市场 CR5 市场占比为 12.62%,主要是因为改性塑料工艺流程较短且简单,目前一些通用型大品种改性塑料的原始配方市场公开,因此进入厂商较多。改性塑料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配方,在配方的设计中,原材料和改性助剂配比的轻微变化都会引起产品性能指标较大的波动。
因此在汽车、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改性塑料技术以及资金壁垒较高,而在包装、办公用品、餐具等领域的应用的改性塑料技术壁垒较低。
经过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创新,在同海外企业竞争过程中已突破其技术壁垒。
公司在微发泡材料技术、低密度材料技术、薄壁化材料技术、“以塑代钢”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汽车低散发材料方面,公司借助多年来汽车内饰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在汽车用改性塑料材料低气味、低 TVOC 领域处于行业优势地位;在高性能汽车内饰材料方面,公司多年攻关的低密度内饰材料和高性能爆破仪表板材料,打破数十年同类材料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大大提升了公司的技术水平。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这些技术属于在细分市场内服务于客户的定制化技术,不属于行业通用技术,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技术工艺,技术迭代和产品淘汰风险较低,具有先进性和技术壁垒。
公司与国内外一线车企密切合作。
“普利特”品牌在国内汽车改性材料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力,而且在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持续推进“双品牌、双引擎”战略,“高性能复合材料 绿色环保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各大品牌车企车型上广泛应用,包括 BMW(宝马)、Daimler Benz(奔驰)等欧系车企;GM(通用)、Ford (福特)和 Chrysler(克莱斯勒)等北美三大车企;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日产、广汽丰田等合资车企;吉利汽车、上海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广汽汽车、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车企;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汽车等新能源车企。
2.2、LCP 国产替代先锋,5G 建设助力高速增长
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全称液晶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最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美国 DuPont 公司开发。
具有极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其机械性能、尺寸稳定性、光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药 品性、阻燃性、加工性良好,耐热性好,热膨胀系数较低。
其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存在——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冷却固化后的形态又可以稳定保持,因此 LCP 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
按照形成液晶相的条件不同,LCP 分为溶致性液晶(LLCP)和热致性液晶(TLCP)。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薄膜级 LCP、注塑级 LCP 和纤维级 LCP。
从总量上看,2012 年 LCP 树脂全球需求量为 4 万吨,2021 年需求量发展到 8.2 万 吨,2012-2020 年 LCP 树脂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速近 10%,呈较快增长态势。
随着中国厂商加速 LCP 原材料研发投产并达到商业量产规模,未来 LCP 应用领域将会更 广泛拓展。
中国的 LCP 的消费占全球总额约 50%,国产替代促进 LCP 需求放量。
由于产品的低成本和不断增长的高需求,电子制造业正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电子生产基地,随着电子电气与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迅速,未来我国 LCP 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由于目前全球 LCP 产能主要在美国和日本地区,我国 LCP 对外依存度较高,伴随着大国科技竞争白热化,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指引下,上游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已经成为打通我国产业链闭环的重要瓶颈,核心材料的“国产替代”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一系列 LCP 厂商的崛起,LCP 材料进口替代时代正在来临,极大的替代空间也为本土厂商提供了优质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受“新基建”的拉动,LCP 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计未来五年 LCP 的总消费量仍将保持 6%以上的增速,基于此初步测 算到 2026 年国内 LCP 总消费量将达到 4.3 万吨。
电子电器是 LCP 材料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占比高达 73%。
在通信领域,随着无线网络从 4G 走向 5G,对各种电子零部件性能及其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材料需要具有更优的介电性能,特别是低介电损耗。
由于 LCP 材料分子骨架对称性高,再加上液晶本身结构使主链的运动受限,LCP 在高频段表现出极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因此,在 5G 时代设备对于材料的介电性能等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LCP 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速连接器、5G 基站天线振子、5G 手机天线、高频电路板等电子电器方面。
LCP 天线凭借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的优势将成为手机终端天线的主流。
手机天线用于接收与发送无线电波,连接射频前端,是接收通道的起点,也是发射通道的终点,天线在手机通信中起关键作用。
5G 手机满足高速高频通信,则需 增加 LCP 天线数量。因此,5G 手机出货量将驱动手机终端天线数量与规模发展。
根据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预计 5G 手机天线数量 8-10 个。 普利特是中国最早进军LCP 材料行业的企业,技术积累扎实丰厚。
公司于2007 年布局 LCP 产业,是国内较早的公司之一,经过 15 年自主开发及产业整合,目前具备能够稳定生产对标国际主要厂商主要牌号的技术,同时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K 系列树脂,持有美国 PCT 专利,在申请发明专利 16 项,授权发明专利 8 项。
公司成功开发出高比强度高附加值 LCP 纤维产品,同时成功开发不同厚度及耐热等级的 LCP 薄膜产品。
在注塑改性产品方面,公司紧紧围绕高频高速信息传输的要求,加快 LCP 在全场景的应用开发,成功开发并投放市场介电可调、超高流动、超低翘曲、高耐热、高绝缘性等 LCP 注塑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频高速连接器和特殊结构件等领域。
公司在 LCP 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积极扩张产能。
公司具有 2000 吨 LCP 树脂聚合产能、300 万平方米 LCP 薄膜生产能力、以及 150 吨(200D)LCP 纤维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在建设金山工厂二期的树脂聚合和挤出产能。
公司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拉通产业链,同时具备 LCP 树脂合成、改性、薄膜、和纤维技术及量产能力的企业,其中 LCP 改性材料对国内外主要客户批量供货中,纤维已获得国际客户认可并量产供货,薄膜已获得下游客户的测试认可,即将批量供货。
随着 5G 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应用,同时叠加公司产能效益的释放,LCP 业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3、收购海四达拓展电池业务,“新材料 新能源”双主业运行3.1、海四达深耕电池行业三十年,在产品、技术、客户方面有深厚积累
海四达深耕电池行业近三十年,是专业从事三元、磷酸铁锂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系统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智能家电、通信、储能、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海四达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丰富的新能源技术储备和持续的研发能力,在全球拥有较多知名客户。
通过本次交易,普利特将新增锂离子电池业务,快速切入储能、小动力锂电池等优质行业赛道,从而形成“新材料 新能源”双主业运行的经营模式,实现公司主营业务向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战略转型升级。同时,公司的业务和客户结构将进一步丰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海四达营收结构看,锂电池业务、电动工具及智能家电领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1 年海四达总营业收入 18.3 亿元,锂电池营业收入 17.7 亿元,占比高达 96.9%%;其中三元圆柱电池营收 12.2 亿元,营收占比 66.4%;磷酸铁锂电池营收 5.4 亿,占比 29.6%。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营收 0.2 亿,占比 0.9%。
从应用领域来看,电动工具及智能家电领域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 年电动工具及智能家电领域营收 12.4 亿元,占比 67.6%。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2021 年进入国际头部客户供应链。
2020 年、2021 年,标的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分别为 31,736.60 万元、82,703.08 万元,占当期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38.85%、44.62%。其中 2021 年新增大客户包括南京泉峰、Exicom 和 TTI。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国外主流电池厂商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合电动工具无绳化、产业链向中国转移等趋势的影响,以南京泉峰为代表的国内电动工具生产商和以 TTI 为代表的国际电动工具生产商业务量大幅增长,因而增加了对海四达电源的订单。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四达电源对 Exicom 公司的业务中止,未实现收入,2021 年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标的公司对原有印度大客户 Exicom 恢复销售。
三元圆柱电池下游客户稳定。海四达电源三元圆柱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智能家居领域。随着电动工具小型化、便捷化发展趋势,无绳类电动工具渗透率越来越高,电动工具市场对锂电池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海四达电源与南京泉峰、TTI、江苏东成、宝时得等国内外知名电动工具厂商建立了长期稳 定的合作关系,赢得了客户广泛认可;在家用电器领域,海四达电源已成功积累了美的、科沃斯等国内外知名客户。
海四达研发实力雄厚。
海四达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拥有一支优秀稳定的技术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和高素质研发人员构成。
凭借较强的技术实力,海四达多次承担和实施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其多款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海四达电源及其子公司已取得专利 55 项,其中发明专利 28 项。除此之外,海四达电源现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特点鲜明、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核心的研发机制包括投入产出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
海四达电源经理室下设研究院、产品中心,研究院下设镍电池研究室、圆柱锂电研究室、方形锂电研究室、电池体系及材料研究室及标准与情报室等,负责研发相关锂电池、镍系电池等产品。
3.2、通信备电:5G 基站建设促进通信后备电源需求放量
磷酸铁锂电池适应 5G 基站建设。由于 5G 基站天线里面包含更多的射频模块,基站功耗比 4G 基站高出很多。根据国网电动汽车表示,5G 基站单站耗电量更大,单站单制式通信设备用电负荷是 4G 的 2.5-3.5 倍。预计 5G 基站建设将带动后备电源扩容需求大幅增加,磷酸铁锂电池成为 5G 基站后备电源的主流技术路线。。
2018-2022 年三季度期间,5G 基站数量飞速增长。由 18 年的 0.05 万上升到 2022 年 8 月末的 210.2 万,2022 年 1-8 月新建 5G 基站数量 67.7 万个。
整体来看,未来我国通信行业将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与算力设施服务以及网络数据安全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至 2025 年末,我国 5G 基站总数或将达到约 390 万个;至 2027 年末,我国 5G 基站总数或将突破约 430 万个。
海四达通信备电产品下游客户稳定,主要为大型通信运营商。
海四达主要客户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铁塔等。自 2017 年起,公司多次在大型通信运营商招标取得较高份额。
在 2022 年 7 月发布的中国铁塔 2022-2023 年备电磷酸铁锂电池集采中,需求规模共4GWh,电池组中标金额35.2亿元,其中海四达中标720MWh,中标份额 18%,电池组报价 0.84 元/Wh。
3.3 储能:海内外储能市场扩大,绑定优质客户带来发展新机遇
储能装机规模稳步上升,电化学储能发展全面提速。
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 9 月,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 193.2GW,同比增长 3.8%,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 8.5%,累计装机规模 16.3GW,同比增长 50%。
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 36GW,占全球 18.6%,其中电化学储能占比 10.1%,累计装机规模 3.6GW。
在“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型储能发展,电化学储能市场的增长趋势有望长期延续。
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实现累计装机 30GW 的发展目标。
公司产品力强,已进入沃太新能源、大秦新能源等多家主流客户供应体系。
2022 年 9 月公司公告中标大秦新能源科技(泰州)有限公司海外家庭储能项目,采购内容为约 78MWh 方形磷酸铁锂模组,总框架合同金额约 0.73 亿元,该项目计划 2022 年 9 月-12 月执行完毕。
2022 年 1-6 月,海四达第五大客户为沃太能源,收入 5170 万,营收占比 4.5%。大秦新能源与普利特同为恒信华业参股公司,在股权关系上的关联有助于促进更加长远持久的合作关系,预计未来大秦新能源与普利特的合作关系将会更加密切。
公司积极扩充产能,把握储能市场发展新机遇。
海四达电源“年产 2GWh 高比能高安全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电源系统一期”项目于 2021 年下半年投产,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海四达电源三元圆柱锂离子电池产能已达 50,820.00 万 Ah/年。
未来普利特还将投资年产 12GWh 方型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年产 6GWh)和年产 2GWh 高比能高安全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电源系统二期项目,到 2023 年末,公司预计有 8.3GWh 方形铁锂产能。
4、盈利预测与估值
传统改性塑料业务绑定头部车企保持稳定增长,LCP 材料业务受益于 5G 建设带来高速增长,未来对公司利润的贡献会持续增加。
收购海四达注入锂电业务,伴随电化学储能市场高速发展,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高速业务增长极。
在“新材料 新能源”双主业运行的战略转型下,我们预测普利特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2.75/7.62/11.33 亿元,对应 22 年 12 月 2 日收盘价,PE 分别为 61.4/22.1/14.9。
5、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公司产品出货价格上涨,若下游客户进一步向终端消费者传导以分摊成本,可能导致需求下滑,销量下降,进而影响公司的出货。
产能扩建及投放速度不及预期。
公司几大生产基地将进行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和投产,若产线建设未按期竣工或爬产速度低于预期,可能导致公司出货不及时,整体业绩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受大宗商品与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若大宗商品与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和规模或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影响利润。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市场格局尚未固化,公司一方面受到原有企业的挑战,另一方面市场新进入者将加剧行业的竞争度,若公司未来不能及时持续技术研发实力,及时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则有可能面临行业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市场地位下降的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