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众多的民族成分,加之山高坡陡谷深,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不多,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云南独有的生活习俗。15世纪~16世纪明朝实行移民屯边,大批汉族迁徒云南,尤其是20世纪初期,大批外地人进入云南,将云南与内地不同的奇风异俗称之为“怪”,并行渐地广为流传,最终形成了名扬四海的“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

此外,云南十八怪在民间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诸如:三只蚊子一盘菜,四个竹鼠一麻袋,老奶爬山比猴快,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剩菜可以做酸菜,萝ト当作水果卖,有话不说歌来代,袖珍小马有能耐,娃娃出门男人带,种田能手多老太,鲜花四季开不败,牛粪粑粑墙上盖,石头长在云天外,草会咬人更奇怪。

虽然民间传说的云南十八怪的说法较多,一一收集起来远不止这些,但仔细考证起来,它们反映出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长期生活在红土高原的先民们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奇彩斑端的生活图景。当然这些习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日云南的贫困落后和民风的淳朴。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真分析起来,云南十八怪其实并不怪。因此,在云南至今仍不难寻找其踪迹。

第一怪:竹筒当烟袋

作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竹资源丰富且利用十分广泛,人们利用竹子构建各类生活用品,常见的竹床、竹桌椅、竹碗筷,甚至可以用竹筒烧菜做饭,尤其是用竹子做的烟袋,十分具有特点,很是惬意。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2)

第二怪:鸡蛋用草串着卖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山地地形,道路较为崎岖,一些易碎商品的运输安全则成为了问题,例如鸡蛋,而云南是我国较早开始进行水稻生产的地区之一,稻草随处可见,勤劳的人民便用稻草将鸡蛋串成串,稻草可以对鸡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够便捷的计数,极为方便。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3)

第三怪:草帽当锅盖

云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光热条件充足,使得该地区草木繁茂,这也成为了当地人生活材料的源泉,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帘子、帽子、锅盖、蓑衣等,甚至还有许多的工艺品。初次来到云南的人,最容易将锅盖与草帽混为一谈,用草编织的锅盖与草帽之间极为相似,对于初到云南的人而言,是难以分辨的。其实用草编织的形状如草帽般的锅盖,吸湿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较好的保温透气性,能够将食物最本质的清香散发出来,尤其是与当地特色的做饭用具木甑子配合使用,不仅蒸出来的饭菜味道好,而且其造型别致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4)

第四怪:豆腐长毛才出卖

天气较为炎热是云南大多数地方的特点,也就造就了一些食物难以保鲜,例如豆腐,没有两天便会长出长长的毛,经过加工就变成了臭豆腐,也是当地人喜爱的美食,故而许多当地人都会等到豆腐长毛才会拿来出售,此豆腐用火烤着吃,配上一些辣椒面、盐等作料,吃起来美味异常,真可谓是:嗅着臭吃着香。据传,康熙皇帝品尝过后龙颜大悦,评价甚高,还赐名“臭豆腐”。此外,臭豆腐的的烹饪方法十分广泛,煎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吃法,还可以继续腌制成腐乳,是云南别具风味的美食佳肴,其中石屏、建水两地做的臭豆腐更是名扬四方。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5)

第五怪:青菜叫苦菜

云南气候的丰富多样,致使植物种类繁多且生长旺盛,在雨热条件较好的滇中、滇南地区,菜品丰富,四季常青,光青菜都有很多种,故而说青菜其实辨识度是很低的,为了区分,当地人常常以口味作为标准。略微带点苦味的青菜,也就被称为苦菜了。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6)

第六怪:米饭粑粑叫饵块

古代中原将稻米制作的糕饼称铒,最早进入云南的汉族大多是在明朝时期。云南坝子农业与梯田农业历史悠久,也是盛产稻米的地区之一,为了便于出行携带,当地人将蒸熟的米饭制作成饼状,被称之为“饵块”,放在木炭火上烤一烤,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加上辣、甜不同酱料,吃起来有滋有味,中原古风犹存。此外,饵块还可以炒、煮、煎、炸。南明时的永历皇帝逃难到腾冲,饥饿难熬,当地人炒饵块给他吃,他吃毕大叫味美,赞曰:“真乃大救孤驾也!”此后,炒饵块遂得名,“大救驾”并传遍了云南各地。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7)

第七怪:蚕豆数堆卖

云南在旧时期发展较为滞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市场交易不多,在一些乡镇市场以物易物盛行,买卖双方极少用称,一般出售的农产品的计量单位多为堆或捆,像花生、蚕豆这类农产品,则是论堆而卖,是一种集聚特色的交易方式。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8)

第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

云南作为一个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人们的食源极为丰富,这也造就了当地人的食物来源的丰富,除了各种动物类,还有众多的野菜、野生菌等,极具地方色彩的像蜂蛹、竹虫、蚂蚱等小吃也是一绝,其中蚂蚱更是常见的下酒菜。云南的蚂蚱个头比较大,肉质鲜美,不多个便能装满一盘,故而称为“三个蚂蚱一盘菜”。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9)

第九怪:草绳当腰带

过去云南的生产技术落后,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守着丰富的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人们只以吃饱肚子为安,故在乡村地带草绳当腰带亦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草绳做腰带早已难觅踪迹,只剩下一些偏远地区,还能够在一些年迈老人身上看见草绳腰带的影子。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0)

第十怪:脚趾露在鞋子外

云南山地众多,道路崎岖,加之气候普遍炎热,走多了山路脚多生汗,露出脚趾的草鞋、凉鞋就十分方便,是当地人普遍喜欢的穿着。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云南人的贫困生活。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1)

第十一怪:松毛扭着卖

云南温暖的气候下,孕育了众多的树种,其中松树较为繁密,在森林中遍布其落叶,人们将其落叶扭成松毛鬏,既能够生火做饭,还可以用来烘制烤鸭,其口感香脆可口,别具一番风味。此举既减少了森林的砍伐,消除了森林火患,保护了森林;又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松毛灰还是种菜种粮的好肥料,真可谓一举多得。因而,在旧时,松毛扭着买的场景随处可见,在一些乡村集市,现在也能看到。当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旧时云南煤炭资源比较稀少、运输困难的实际状况。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2)

第十二怪:这边下雨那边晒

云南多山地,气候条件复杂,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用来叙述云南,再合适不过,山地垂直高差较大,蒸发量也有所不同,当局部地区蒸发量达到饱和,加之在凝结核的作用下,就容易产生降水,这种天气的变化往往只在一小片地区,特别在秋季,“山前瓢泼大雨,山后艳阳高照”也是十分常见的景象。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3)

第十三怪:姑娘叫老太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其民间风俗各具特色。通常称媳妇的妹妹为小姨或妻妹,但在云南一些地方,则称为“姨老太”,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称谓。

第十四怪:背着娃娃谈恋爱

旧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育缓慢,很多婚姻习俗也具有一定的传统色彩,像阿夏婚、抢婚等就别具特色,有些民族还盛行在婚后回到娘家居住,直至有了小孩再回到丈夫家的习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比较注重生育的观念。“背着娃娃谈恋爱”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景象了。当然,此现象早已绝迹。

第十五怪:鞋子后边多一块

云南的妇女心灵手巧,十分善于绣花、做鞋,为了便于穿着,在制作布鞋时,,往往会在鞋子后做一个“鞋拔”,并且会在“鞋拔”上绣出精美的花纹,故称之为“鞋挹拔”,此物既实用,又有装饰作用,使鞋子更加美观别致。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4)

第十六怪:四季服装同穿戴

昆明被称之为春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平均温度在15℃左右,不论在春夏秋冬那一季,在昆明街头,随处可见的便是身着四季服装的人们,但衣着并不是特别厚,四季穿衣乱也就成为了昆明的一大街景。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5)

第十七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在1910年,云南地区便开通了铁路,比许多内地地区都要早很多,但由于地形限制因此,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火车时速仅仅二三十公里,甚至有火车在上坡时连人都跑不过,相比较而言,汽车速度便会快上许多,人们出门赶时间办事,汽车便成了首选的交通工具。2016年12月28日上午10点,沪昆高铁昆明-贵阳,云贵铁路昆明-百色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云南进入了高铁时代,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历史已然成为过去。

第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云南边陲山高谷深路难行,虽然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就修筑了五尺道,清朝末年(1910年),法国人又在滇境内建成了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云南仍没有一条与内地相通的铁路,故早年国人到内地或是进云南,多绕道越南而行。就连显赫一时的辛亥革命的重要功臣曾做过云南都督的蔡锷将军,1915年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也只能乘火车由滇越铁路,从越南潜回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义旗。因而,早年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也就被人称之为一怪了。但现在沪昆线、成昆线的修建,使得云南成为了西南的交通枢纽。

云南十八怪传说(云南十八怪到底怎么怪)(16)

纵观十八怪,实质上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民族文化差异,其时刻反映的皆为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正确认知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区的民族风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