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世界名画解读及分析(世界名画赏析31-)(1)

《苏格拉底之死》 1787年 129.8×196.2厘米 油画〈法国〉 达维特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严正拒绝,他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饮鸩自杀,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画面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榻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衣着简单,身体消瘦,神态却显现出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难掩悲伤。

世界名画解读及分析(世界名画赏析31-)(2)

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这是一幕人生悲剧。前景地面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突出其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引起观者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加深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

达维德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杰克·路易斯·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在拿破仑时代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

达维特(大卫)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五金商家庭,10岁时父亲过世,由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酷爱绘画的达维特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弗朗索瓦(Boucher Francois,1703-1770)那里学画,布歇发现达维德的气质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喜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1797年拿破仑掌权,他成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拿破仑创作了许多大型歌颂作品:《加冕仪式》、《授旗式》等。并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精雕细琢,有惊人的效果,把观者带入到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与生活中。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逃亡到布鲁塞尔比利时的依附他的学生,以创作肖像画和风景画为生,创作兴趣又回到古希腊和罗马的题材上。1825年在布鲁塞尔去世, 客死异乡,享年77岁。安葬在布鲁塞尔艾弗尔公墓,他的心脏单独运回巴黎,埋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世界名画解读及分析(世界名画赏析31-)(3)

达维特

达维特的画风严谨,技法精工,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肖像画更具有勇敢、朴实、力量、真实和生气勃勃等特色,画中的主人公冷静沉着的姿态和雍容的气度而有别于同时代的英国肖像画,能够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结构严谨,他期望透过绘画感动、教育、促进和引导德行。其代表性历史画作品有:《马拉之死》、《苏格拉底之死》、《拿破仑一世加冕》、《被维纳斯解除武器的马尔斯》、《巴利斯和海伦的爱》、《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描绘美女康贝士贝的阿贝勒士》、《萨宾妇女》,肖像画有《雷卡米埃夫人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