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莫不如此。中国的空军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都是无数的英雄先辈用他们的汗水和生命铸就的。在这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上,英雄航天员王昂就是他们当中不为世人所熟知的人物。

一、筚路蓝缕的航空事业

在人民军队创立初期,由于时刻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之下,保存革命火种,实现革命发展壮大就成为当时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个阶段,别说空军力量,即便是枪支弹药、被褥军装等最基本的军需补给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红军在急行军中常常为躲避蒋军飞机的侦察,避免暴露目标,不得不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甚至经常会昼宿夜行以规避敌机疯狂的侦察。

可以说,当时红军想拥有自己的空军力量简直就是一种看似高不可攀的奢望。

不过,人民军队与空军力量结缘最早也应该回溯到这个时期。1930年3月16日,时任国民党空军中校队长的龙文光,奉命驾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紧急空投通信任务。

由于燃油耗尽,加上飞机迷航,最终摇摇晃晃的飞机降落在了红军控制的大别山南麓宣化店附近,龙文光由此成为国民党中第一个被俘虏的飞行员。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1)

龙文光

龙文光被俘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总指挥徐向前的耐心教导下,他逐渐认识到了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才能挽救国家和民族,于是很快就加入到红军的革命队伍中来,成为我军历史上首位飞行员,他驾驶的飞机也被徐向前命名为“列宁号”。

此后,龙文光奉命驾驶着这架飞机频繁往来于国统区和鄂豫皖之间,不断将大量进步材料向国民党统治的潢川、固始、光山、汉口等地投放,对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传播抗日救国的先进主张起到了非凡的意义。

1931年12月22日,在红四方面军攻打黄安(今红安)的战斗中,龙文光驾驶着“列宁号”飞机,载着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飞抵黄安城上空。二人不断从飞机上向黄安城内敌人指挥所附近投掷炸弹,升腾而起的火光吓得守城的国民党师长赵冠英等人宛如惊弓之鸟,敌人的指挥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我军趁势一举攻克黄安城。

多年以后,在赵文卓主演的《铁血红安》中,赵文卓饰演的刘铜锣搭乘“列宁号”飞机从黄安城上空朝着城内敌人扔炸弹的这一幕,看似充满魔幻,实则却实打实反映了当年我军的英勇顽强。

以至于后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回顾》中不无感慨地回忆说:“那天白天,陈昌浩坐上飞机,(在)黄安上空扔炸弹,散发宣传单,骚扰敌军。”

这就是人民军队创立初期真实的空军力量,此时的空军仅仅只有一架飞机。不过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人民军队陆续从国民党军和日军手头接收了150余架飞机和一批日籍飞行员,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北老航校。

但此时的东北老航校很多飞机无法正常飞行,不少机身上打满了铁皮补丁,在航空汽油都没有的情况下,中国第一代航空人只得用高纯度酒精来替代,甚至由于飞机修理厂与机场之间相距30多里路,缺乏牵引车的中国航空人顶着冰冷刺骨的寒风,冒着拍打在脸上的雪片,用一辆辆牛车把飞机拉到机场,出现问题再把飞机拉回修理厂,周而复始。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中国航空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他们渴望着新中国将来有着强大的空军力量承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彻底告别空战中任人凌辱的局面。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航天人在孜孜不倦研发蓝海中开启远洋的同时,也在抗美援朝中大展身手。当时面对头号强国美利坚,无论是从飞机质量、数量,飞行时长、飞行经验等诸多方面来看,新中国的空军力量实在过于弱小。美军在朝鲜上空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美国人因此狂妄地宣称:“朝鲜的白天和太阳都是我们的。”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2)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不可一世的美国人惹恼了已然觉醒的中国人。中国空军在苏联人的帮助之下火速开始了魔鬼式的突击训练,很多中国飞行员在不到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长一半的情况下,以悍不畏死的勇气和决心冲上蓝天、钻入云层,将那些参加过二战的美军王牌飞行员打得心惊胆战,创下了共计击落美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的奇迹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军网》,数据链接:http://www.81.cn/jsdj/2019-11/12/content_9673722.htm)。

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道:

“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二、要强军必须研发自己的飞机

尽管在抗美援朝中,中国空军的实力无论是从作战经验、装备质量、作战战法等软硬件方面综合来看,短期内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惊人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空军从此一飞冲天有了与西方大国分庭抗礼的资本。

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有了在抗美援朝中的冒死锤炼,中国空军从实战中渐渐认清了与美帝等西方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

尤其是在硬件设施上面,战后美国空军凭借着其雄厚的工业综合体系研发出F-104“战星”式战斗机,而中国却依旧停留在第一代战机歼-7的层面上。即便在1967年的中美海南岛空战中,敌我战机在存在较大代差的情况下,中国空军以敢于亮剑的决心和勇气艰难出了8:0的满堂彩。

可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一国之空军力量的崛起,必须要有属于本国的先进飞机,这是被无数现实和实战所证实的铁律,没有先进的战机纵使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未来的空战中注定会被对手摁在地上摩擦起火花。

在洞察到未来的战争形态的白热化后,中国空军人再次奋起直追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二代机歼-8的研制上面。

1965年,歼-8在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批示下开始立项研发,同年的8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在听取歼-8研制情况后指示:“歼-8要早日搞出来!”

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指示下,很快,“歼-8白天型”被研制了出来。听名字就可以听得出来,“歼-8白天型”只能在白天飞行,至于雨雪夜晚等复杂气象条件下,“歼-8白天型”根本就无法安全执行任务。

事实上,原本歼-8研发的目标是奔着“高空、高速、强火力、高爬升率”等性能去的,但由于没有解决交流供电系统和雷达系统等问题,原定的“全天候型”结果变成了“白天型”,倘若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与敌对垒“歼-8白天型”极有可能处于挨揍的尴尬局面。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3)

歼-8A战斗机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空军人决心继续对“歼-8白天型”进行升级大改造,不久歼-8A被研制出来。

歼-8A在“歼-8白天型”的基础之上安装了JL-7火控雷达、射瞄-8A改瞄准具、火控计算机、导弹随控装置等电子设备,从而形成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然而,歼-8A虽然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但这种全天候作战能力也仅限于航空电子设备上,其机载武器却不能满足全天候作战要求,再者,这款飞机没有装备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火力问题的弱点暴露无遗。

尽管歼-8A这款战机优劣参半,作为一款过渡型飞机实际上它所承载的使命相较于实战,更多的是为不断大改升级的其它歼-8系列做铺垫。因此歼-8A相当于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一款战机的研发少不了风洞和超级计算机的精密推算和预演,只有通过反复的实验才能一次次得出准确的数据,确保及时发现战机存在的漏洞和风险,从而提前将危险消灭于萌芽。

但问题是,无论是超级计算机还是风洞实验,战机都没有经过实际飞行的锤炼,换句话说,战机要想取得更全面、精准的数据,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下代战机的发展提供准确数据,试飞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况且在上个世纪超级计算机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试飞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因此试飞歼-8A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飞行员王昂的头上。

三、试飞二代机歼-8A险象环生

试飞这项任务对飞行员来说挑战巨大,因为飞机此前所有的安全系数都是在实验状态下得出,真正实操起来如何还得驾驶飞机在一望无垠的苍穹中溜几圈才清楚。因此,这对飞行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飞行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驾驶水平、出色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感知判断、还要在以秒为单位中作出事关生死的决定,要在险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这种老练的程度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而上级之所以将试飞二代机歼-8A这个无比艰巨且光荣的任务交给王昂,是因为此人除了具备以上各种优秀的因素外,还在于他全身心痴迷飞行员事业。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飞行员生涯中,王昂总是不满足于听取一般的介绍,而会非常详细询问飞机的特点、性能和各种数据。每次飞行结束,无论多忙、多累他总是会把当天飞行的情景、感受、试飞质量、操纵要领和体会等全部记录在本子上闲暇之时经常拿出来翻阅,这样一翻下来,他所做的记录最后竟被翻烂了。

不仅如此,为第一时间洞察国外先进战机的走向,他还主动学习各种航空知识,自学英语、日语、俄语,并用学到手的外语如饥似渴地阅读《宇航周刊》、《飞行安全》等外文资料。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4)

王昂

也恰恰是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几十年的飞行员生涯,早就练就了他与死神搏斗的勇气和胆识,在一次次惊险无比的试飞中,他总能化险为夷,不仅成功从鬼门关捡回自己的生命,而且屡屡保全了珍贵的飞机。

凭借着艺高人胆大和博闻强识的知识,他的整个飞行生涯共计安全飞行2853架次、1126小时。其中新型机科研试飞578架次、327小时,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等荣誉称号。

因此,在试飞歼-8A这款意义非凡的二代机上,王昂便成为当仁不让的人选。

1976年5月28日,王昂驾驶着歼-8A直冲云霄。按照预定计划,此次要完成12500米高度的试飞,然后在8000米高度进行战机马赫1.5的检飞动作。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马赫是速度与音速的一个比值,通常情况下,1马赫就是一倍音速马赫数值小于1马赫即是亚音速超过1马赫小于5马赫即超音速如果一旦战机的马赫数值超过5马赫,即是超高音速。

也就是说,王昂所驾驶的飞机要在8000米高度执行超音速飞行!

起初,王昂顺利驾驶歼-8A飞抵到了12500米高度,可就在他将要执行第二个任务时,二代战机歼-8A在万米高空上开始出现剧烈抖动。

刚开始飞机的抖动并没有太引起王昂的注意,因为当飞机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周围的流动态会发生变化,出现激波或其它效应,会使机身抖动。这种情况在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王昂眼里很常见,可一旦飞机突破1马赫,飞机周围的音障就会消失,机体也就不会再出现抖动的现象了。

因此,在王昂看来飞机在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抖动是无法避免的,过不了几秒就突破音障后这种状况就会消失。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5)

老英雄王昂接受采访

可令王昂没想到的是,当他把飞机加速到1.38马赫后,飞机的抖动依然没有消失。于是在经过请示后,他又将飞机加速到了1.41马赫。这下不仅飞机抖动得更厉害了,就连眼前的仪表盘被抖得看不清楚数值。

就在王昂尚未来得及作出反应之际,只听见二代战机歼-8A在万米高空中猛然连炸三声“嘭!嘭!嘭!”。这声音宛如有什么物体狠狠撞击在战斗机尾部一样,听得叫人心里直发麻。

实际上,这是由于战斗机的加力燃油导管意外断裂,正在燃烧的气体从操纵杆连接处冲出将机身连炸出3个大洞。

四、冒死降落,化险为夷

多年以后,王昂老英雄在接受采访回忆当时的那段险情时说:

机身发爆炸后,无法执行完任务了。我报告塔台,我要赶快落地,我清楚自己没多少时间了。如果我不落地就没有生存的机会,飞机也保不住了。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再度发生。当他把飞机的高度降到4000米时,进气道里传出巨大的噪音。很快,经验丰富的王昂顿时明白这是发动机震动的声音,一旦处理不善飞机将要出现空中停车了!

形势十万火急,不立马迫降极有可能人机不保,可在这个时候,还有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由于歼-8A刚刚起飞不久,油箱里面还有1450公斤燃油,而战机着陆时要求的油量要低于1200公斤,否则着陆时会有酿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此时的危急局面哪里让王昂还能顾及得到这么多,于是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实施紧急迫降,保住自己的生命,保全整架飞机得来不易的数据。

在塔台得知飞行员极其危险的处境后,机场方面火速清空跑道,王昂驾驶着摇摇欲坠的飞机惊险地掠过机场附近的两座山峰,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机场地面低空俯冲了下来!

此时,飞机着落又偏巧遇上顺风每秒2米的风速。巨大的狂风就像一把无形的大手,在本就已经几乎快失控的飞机尾部一顿猛推,这下飞机的速度变得更快了。可跑道只有那么长,一旦降落的速度过快冲出跑道后果不堪设想。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6)

歼-8

王昂见此赶紧打开飞机的降落伞,想用降落伞增加机身的风阻,从而迫使飞机减速安全停下来。

万万没想到,机尾的降落伞竟然打不开!

没有降落伞照着这样顺风降落的滑行速度,飞机冲出跑道是迟早的事情。眼见前方只剩下400米跑道了,王昂死死抓紧刹车拉到底,同时想尽办法把原本高速转动的引擎全部关闭掉。在一番惊险、紧张的操作下来,飞机滑行的速度总算降了下来。

还没等王昂来得及喘口气,距离飞机不远的跑道右侧,竟有一名青年男子骑着自行车载着一名青年女子慢慢悠悠往前行驶。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机场对于无关人员的管控力度不如现今严格,因此当时的人们在跑道上偶尔见到闲杂过路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待到王昂发现这两名青年男女时,硕大的歼-8A机翼正凶猛地以巨大的势能从那对青年男女背后方向猛切了过去!

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早已惊出一身冷汗的王昂猛地来个急速左转弯。就在这一刹那,飞机右翼翼尖恰好从2人的身边呼地一声猛掠而过,吓得两名青年男女怔怔呆在原地半晌都不敢动弹!

歼-8m(歼-8A万米高空连炸3个大洞)(7)

王昂在讲述当年那段遇险经历

最终,飞机在冲出跑道30米后终于停了下来,王昂赶紧打开驾驶从从里面跳了出来,转身一看,整架飞机的尾部和机身等部位正燃起着熊熊大火。早已准备就绪的地面消防车火速赶来立即将火势扑灭。

尽管飞机遭到了较为严重的损毁,但睿智过人、胆识果决的王昂愣是凭借着自己娴熟、高超的驾驶技术,不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飞机内部测试的数据资料;还保全了两名无辜的青年男女的性命。

在这次事件中,由于王昂处置极为妥当,中央军委给予他记二等功一次的表彰,同时还发出了要求全军向王昂同志学习的口号。出于此次惊险的空中事故中他的出色表现,中央军委开始对其重点培养,并指示对王昂提拔重用。此后,王昂凭借着极为出色的飞行表现再立新功,多次荣膺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励,他也逐渐成长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王昂老英雄以自己高超过人的技巧和临危不惧的亮剑胆气,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空军人的精神风貌,实乃军人之楷模,不愧于英雄飞行员的称号。

谨以此文向王昂老英雄致敬,祝您身体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