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代的文人很多,有名气的也不少。不过,名气大到广为现代人所知的郑板桥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假如您还不知道郑板桥是谁,那您一定对有些人常挂在嘴上的“难得糊涂”这句话不陌生吧。对了,这句“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说的。

郑板桥的大名气并不是因为“难得糊涂”而得来的,他实际上有着过人的才华。文人画家郑板桥以画竹、兰、石见长,兼工书法诗词,所以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尤其是他的画,与金龙、汪士慎、黄慎、高翔、李鲜、李万膺、罗聘等人齐名,由此而并称为“扬州作怪”。

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关系(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1)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为人狂放不羁,可小时候的他却过得并不顺利。他原本出身富贵人家、书香门第,可家境却在他出生后开始败落,3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继母也去世,而郑板桥只能跟着父亲生活和读书上。

不过,在逆境中生活的郑板桥却很争气,康熙五十二年,20岁时的他就考中了秀才,当了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并娶妻生子,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郑板板从此迷上了画画,而且越画越好。

就此发展下去,郑板桥接下来的人生应该走顺境,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在他30岁的时候也去世了,这让此前有过阔绰生活经历,还胸怀大志的郑板桥不能再平庸下去了。于是,他辞去教书先生,带着全家漂泊到了扬州,混迹于书画界,并以卖画为生,这一混就是10年。

在这10年里,命运多舛的郑板桥遭受了儿子去世,妻子亡故和他的书画在市场几乎无人问津的霉运。不过,尽管生活如此艰难,郑板桥仍然努力作画和卖画,还保持着自己清高,在当时郑板桥的画有“三不卖”,即:不卖达官显贵;生计够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不卖。这就是郑板桥的狂放不羁。可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因为没有人买,郑板桥才故意以“三不卖”来故意来自嘲其身份的。

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关系(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2)

现实生活让郑板桥很是无奈,他只得放下画笔,再去苦读应考。雍正十年,已经40岁的他,在南京参加乡试,才得以考中举人。但这样的学识,并不能在当时求得官职。于是,郑板桥又来到镇江继续苦读。

四年后的乾隆元年,44岁的郑板桥得以金榜题名,喜中二甲第88名进士。于是,郑板桥就以他的性格炫耀:“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然而,也许是郑板桥高兴得过早,依照大清朝的《官员任用条例》,他还不能立马做官。他直到49岁时,才挣到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到山东范县当了知县。

于是,从44岁到49岁,在等待做官的五年时间里,受到富商资助的郑板桥,在扬州买了大宅子,还新娶了媳妇。让郑板桥更为得意的是,生活状况提升的同时,他的画忽然就在扬州书画界走俏了。登门求画求字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他所画“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更是受人欢迎。

自己的作品终于得到了业界认可,郑板桥觉得有了奔头,就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精湛,在走上仕途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风格。

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关系(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3)

郑板桥49岁时的这年,经过五年多的漫长等待和不停地努力,终于挣到了一个小小芝麻官,到山东范县当了知县。

多年的媳妇熬成发婆,接到任命的那一刻,年近50岁的郑板桥百感交集。这个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后来成为乾隆当朝的进士,历经艰难坎坷,才混进了仕途。您说,这把年纪的郑板桥,在仕途还有光明的将来吗?

郑板桥在范县当知县四年后,被调到潍县任知县七年。这12年间,他为官清正廉明,同情分期百姓。有其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然而,心里时时装着百姓的郑板桥,后来因为“请赈”得罪了上司,遭到了严厉打击,61岁的他就愤然辞官回到故乡,在扬州以卖画为生。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的这句名言,是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写的。

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关系(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4)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受莒州知州之邀游历莒州。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得当地王员外大宴款待。王员外早就知道郑板桥的大名,一直想得到他的书画,这回见机会来了,王员外哪里肯放过如此宝贵时机。

于是,早有准备的王员外就设宴款待郑板桥,请他吃了当地的特色招牌菜——“糊涂菜”。

这道“糊涂菜”的工序很繁琐,鸡肉、鱼肉、猪肉等食材,用和好的面浆包裹起来,油锅开了好,转小火,慢慢地烹炸,直到炸到表面金黄,才可上桌食用。

郑板桥不知道这道,更没想到这么好吃,就随即向王员外问起了这道菜的菜名。王员外爽快地说这菜在当地叫“糊涂菜”,并见郑板桥吃得高兴,就赶紧向他求书画,请他题字。

于是,早就感觉到王员外有事要求的板桥,就兴致昂然地提笔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此后,“难得糊涂”就流传开来。

郑板桥人品和作品的关系(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5)

“糊涂”,是一种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的精神状态,显然不是什么好的品质。可为什么郑板桥要把它奉为处世之道,说什么“难得糊涂”呢?

原来,在郑板桥做官期间,虽然是正值所谓的“乾隆盛世”,实际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清朝皇帝提防汉人作乱,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冤狱遍及全国。加之灾害频发,水旱连年,百姓生活十分痛苦。这些在郑板桥的《逃荒行》《孤儿行》《还家行》《悍吏》《私刑恶》等诗中都有反映。

作为一个忧国爱民的知识分子,看出了社会的弊病、民间的疾苦,而又无力匡救,有时甚至连发发牢骚也会获罪,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郑板桥正是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想要闭起眼睛装糊涂不闻世事,落得清闲。这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但也是一种悲愤绝望的呐喊。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居然要弃绝聪明而宁肯糊涂,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啊!

郑板桥把“难得糊涂”作为警句置诸座右,以便时时警惕、提醒自己,正说明他难以办到,他这样说说,只不过是为了发泄一番而已。如果他真能糊糊涂涂、装聋作哑,也就不会为了请赈救灾去与大吏冲突,闹到丢官弃职的地步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尔文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