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1)

前日,第90届奥斯卡颁奖盛典圆满落幕,《水形物语》成为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四项大奖。另外《至暗时刻》和《三块广告牌》实力强劲,分别拿下了最佳男演员与最佳女演员......

奥斯卡的盛典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好莱坞再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宣扬了他的实力。但回过头来看看国内影业的近况,正是风起云涌,高手辈出之际。

当前的中国民营电影企业(本文主要指以从事电影制作为主,投资、发行为辅的公司)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活力,华谊、光线、博纳、万达、乐视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实力强劲,形成了第一梯度;工夫影业、北京文化、欢喜传媒等依靠代表作后发制人,在电影市场跑马圈地的公司,形成了第二梯度;更有众多小公司入场,或是引入国外大片,例如基美影业、熙颐影业,或是孜孜不倦地拍摄系列片,形成了第三梯度.....

来源:《电影新作》2010年第六期

那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物资奇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急速上升,国民党接收大员过分活跃,政治局势极不稳定,但是电影业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现出了一种畸形的繁荣,昆仑影业正是这场狂欢中的一员。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

1947年10月,由昆仑影业出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首映,除了在常规放映国产片的电影院上映之外,也在大光明、美琪等等专映西洋片的头轮影院上映,足以见得这部影片在业界所受的重视。

上映后,《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三个多月,场场爆满,据当时报刊统计,首轮观众人数为712874人,占全市500万人口的14%以上,平均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创造了1949年以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票房超过了好莱坞进口片。在那个年代,《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票房成绩就相当于现在的《战狼2》,甚至比《战狼2》造成的轰动还要大。

这实在是为国产片扬眉吐气了,1946年,“中美商约”签订之后,美国影片如洪水猛兽般涌入上海的放映市场,而上海的摩登文化也影响着当地观众对西洋片的向往,国产片在战后的上海一开始委实是抬不起头。直到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成功,是战后,国产片的票房在上海电影市场首次战胜了西洋片。

但是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映前期,即将要完成摄制之时,昆仑影业当时最大的股东夏云瑚却做出了撤资决定。夏云瑚,素来被称作昆仑“推手”,他自身丰富的电影行业从业经验以及对昆仑影业的两次投资都对昆仑影业的成立以及《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影片的拍摄起到了助推作用。那么他又为什么要从昆仑撤资?而《一江》取得的高票房收入,更加使得夏云瑚的撤资显得扑朔迷离,前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成功,《一江》的潜力显而易见,夏云瑚到底为什么要撤资?

夏云瑚的投资:投的是谁的钱?

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2)

夏云瑚

夏云瑚是在1947年9月1日作出撤资决定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在1947年10月上映的,而夏云瑚真正撤资是时间是1948年的下半年(提走了500两黄金),在他远走香港、南洋之前。

再来回顾最初昆仑影业的建立于其两次投资的时间点。首先是联华影艺社的组建,1946年9月,联华影艺社成立之初,章乃器、任宗德、夏云瑚共同出资十万美元,《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利开拍。此时夏云瑚所占的股份还很小。

其次是昆仑影业的成立,1947年2月,此前联华影艺社的牵头人——民主人士章乃器决定撤资,此时《八千里路云和月》已经顺利上映,《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已经拍摄过半,初时筹集的十万美元已经用完,章乃器的撤资无疑为联华影艺社带来了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夏云瑚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大对“昆仑影业”的“投资”的。1947年5月,“联华影艺社”正式改组为昆仑影业公司,由夏云瑚、任宗德和蔡叔厚三人进行投资。按股本计算,夏云瑚占六成、任宗德占三成、蔡叔厚占一成。至此,夏云瑚成了昆仑影业的最大股东。

从夏云瑚的扩大投资到作出撤资决定,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其实,说是夏云瑚投资了昆仑影业,不如说是他投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电影。首先,从夏云瑚加大投资力度的时间来看,正是章乃器退出,《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到一半之时。其次,再从他具体的撤资时间来看,夏云瑚虽是在影片即将结束之时作出撤资决定,但是实际的撤资行为却是在次年的下半年作出的。可见,夏云瑚看好的只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或许他并不看好昆仑影业。

但是,根据任宗德的回忆来看(任宗德《回首昆仑》),夏云瑚当时投资的五万美元,是在新加坡的唐瑜以预付片款的方式筹资,寄给昆仑拍片的,但是夏云瑚却将所有人都瞒在了鼓中。也就是说,夏云瑚在对昆仑影业的第二次投资中真正自掏腰包投入的资金或许并不多。如果昆仑的全体同仁知道夏云瑚的资金来源,那么他的这笔资金就“撤不出”,也是“不能撤”的,因为这笔资金本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南洋的预付片款,是昆仑影业的资产,不是他个人的股本。

由此看来,夏云瑚的“投资”更像是一种“投机”;夏云瑚的撤资,更像是“携款潜逃”。(后来夏云瑚在将《一江》带往新加坡发行后,将五万美元还给了唐瑜,但这并不能弥补昆仑的损失。)但是,一位股东对一家公司的影响,并不能单单以资金来衡量。夏云瑚此前在重庆有着丰富的影院从业经验,也是在战后较早回到上海从事影业经营的人。而唐瑜与夏云瑚、蔡楚生私交甚厚,或许,正是因为相信夏云瑚的丰富经验,唐瑜才敢将5万美元的预付款项寄给昆仑拍片,要知道,当时的制片成本飞涨,投资者们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时,夏云瑚私交甚广,与上海国民党当局的审查老爷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周旋,《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才能在当时国民党的剪刀下顺利上映。总之,夏云瑚在昆仑所做的努力,对昆仑影业的成立以及两部著作的上映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他的撤资,确实也使昆仑陷入了困境。

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3)

夏云瑚的撤资:前景甚好,为何退却?

首先,夏云瑚的撤资首先与当时整个上海的经济环境脱不开关系,此时的上海,通货膨胀极为厉害。而制片成本受此影响也是一同大涨,与战前的标准相比较,一部影片的摄制成本在1947年上涨了10余万倍,在1948年至少又上涨了300万倍,可见成本之高。

而昆仑一经建立,便依靠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大片在战后的上海电影市场占领了至高峰,但是这两部影片的成本也是属于“吓跑投资人系列”。第一次为两部影片的拍摄筹资,章乃器、夏云瑚与任宗德共同出资10万美元,至夏云瑚在1947年9月提出撤资之时,昆仑第二次筹到的10万美元也已经用完。是任宗德为了顾全大局又拿出几万美元给摄制组,总算保证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最后拍摄和后期制作,使整部影片得以完成。因此这两部影片的投资肯定是超过20万美元的。

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上映之后,田汉曾评价该片说:“这戏据说以一万八千的预算而用到五万万,超过一般国产片的成本,曾使某些短视的投资者摇头却步,但这钱没有浪费,它十足替战后中国电影奠下了一个基石,挣到了一个水准。”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导演蔡楚生在拍摄之时也称:“我是艺术第一,找钱是公司老板的事”,《一江》成本之高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笔者十分敬佩蔡楚生的创作风格,不然《一江》也不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制作成本高是不可怕的,因为有放映市场可以回收。真正可怕的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环境让成本变得不可预估,而昆仑影业又不像文华影业那么有规划,拍片预算又是做不得数的,导演创作者往往超过预算,拍摄资金需要“一筹(愁)再筹(愁)”。因此在整个制片成本疯长的背景与昆仑影业的拍片风格之下,夏云瑚在完成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投资之后便决定撤资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4)

其次,夏云瑚很有可能是要前往放映市场寻利。夏云瑚并不是完全对昆仑放任不管,在他做出撤资决定之后,一度想将昆仑归于文华麾下,但是文华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昆仑通常的创作模式似乎不符,两家公司在创作理念的意识形态上也大不相同,因此这个合作没有谈成。而在双方洽谈失败之后,夏云瑚也在1948年提出了他的股本前往香港、南洋、美国等地从事发行工作。

任宗德一直都对夏云瑚的离场颇有怨言,在他的回忆之中,夏云瑚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拷贝带到香港连映两、三个月,盛况空前,盈利颇巨;又将《一江》带到新加坡上映两个月, 据说赚了十几万美元 (还了唐瑜五万美元,还余许多);此后,夏云瑚“出资”与司徒慧敏合办了一家公司,用了几万美元将《一江春水向东流》打上英文字幕,准备美国上映,打算“发笔洋财”,结果未获成功,还损失了几万美元。但是总得来说,虽然夏云瑚在美国市场失利,但是依旧在南洋市场大获成功。而根据任宗德的叙述,这些发行放映收入,夏云瑚一分钱都没有交回昆仑公司。在章乃器的回忆之中,当他发现《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海外发行却没有将收入返给投资人的时候,还与夏云瑚交涉,收回了部分资金。

夏云瑚撤资的具体原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已经变得不可考,但是他撤资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便是昆仑影业,在蔡楚生的回忆之中,“当时的昆仑公司仅限美金四万,其余悉靠借五分息之美金债以事拍片,而如此高利,更一年放债者即可获利百分之九十五。”夏云瑚撤资之后,昆仑便再次陷入了财务困境。此后昆仑进入了任宗德的宗记合作制片时代,任宗德挑起了大梁,为之后昆仑的每部影片开始东奔西走,四处借债,甚至抵押自己的房屋。

但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已经成为了昆仑短暂的历史内,唯一的高峰,此后昆仑旗下的《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虽然艺术高度仍就值得赞扬,但是再也没有获得《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高票房,也没有引起前者那样的轰动。或许,夏云瑚的撤资已经是昆仑影业由盛及衰的开始,或许章乃器、夏云瑚的离场也暗示着上海私营电影企业将不得不面临一场未知的风暴。

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5)

昆仑影业的盛衰对当代电影公司的启示

1950 年,昆仑公司与其他私营电影企业联合改组为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至此,中国电影界长时间的、有些混乱却充满进步积极意义的私营电影公司们彻底划上了句号。而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在建国之后,走过了极其漫长的道路,才再次走到今天这样的繁荣场面,期间的艰辛,“不易”二字已经不能概括,期间错过的机会,“可惜”二字已经不能表达,所以当今中国影业来迟了的繁荣更是要好好珍惜。

但是现在发展较为迅速的电影公司似乎都有点三心二意:华谊要做东方迪士尼,做实景娱乐小镇;光线与其说是电影制作者,不如说是电影投资者;阿里影院专注淘票票,着重于票务市场......这些市场的领跑者们,并没有专心致志地关注电影制作,而是登高远望,左右开弓。

此类电影公司入场早,在90年代末入场,凭借几部高票房的电影站稳了脚跟,把握了先机。如今,他们从单一的电影制作公司演变成了大型的文化传媒集团,也从单纯的电影制作者,变成了复合型的电影投资人。

这样的变化有好也有不好,优势之一是实力雄厚不会再因一部影片的票房而影响生死,也可以保证资金链的充足,后期昆仑国泰们的一大困境就是资金短缺。同时值得骄傲的是,当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成了大型传媒集团的一份子,而中国的电影公司本身却在发展成一个大型的集团。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大型集团失去了一种对电影的“专注”。决策者在对是否拍摄某部影片作出决策之时,想的可能不仅仅是影片的艺术效果如何,观众爱不爱看,他们还要考虑,这部影片是否能成为一个IP,这部影片是否能演变为游戏.....

一江春水向东流老电影赏析(影业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映与夏云瑚的撤资)(6)

反倒是第二梯度的公司,有着曾经昆仑的风采,工夫影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陈国富“出走”华谊,任性排片,既做商业计划,也做文艺影片。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工夫影业会不会也发展成华谊兄弟那样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会不会也失去对电影的专注?而一个电影公司的发展,在新世纪的中国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或许有那么一天,华谊兄弟在大范围内建成了他的电影小镇,成为了东方迪士尼,那么之后呢?

昆仑那一代的电影公司以归于国营制片厂为其短暂的存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是现在的民营电影公司们还在继续发展之中。好莱坞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迪士尼目前最大的盈利项目已经不是电影业务了,而是主题公园;目前众多巨大的通讯巨头正在收购好莱坞的公司......但是好莱坞并不能让我们看得更远。或许回头看看曾经的影史,可以给我们启发。

■ 作者|施琳慧

■ 编辑|张骏芬 夏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