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舞台特效(论十二公民的舞台化表演技术)(1)

1905电影网专稿上映已满一周,票房累计不到800万——很显然,作为继《闯入者》、《念念》之后的又一部文艺片炮灰,《十二公民》的命运一点都不让人意外。此时我们再去讨论这部电影,不妨先放一放华语文艺片在超级英雄大片打压下的生存窘境,也别上来就拿腔拿调地看不起这部电影对于《十二怒汉》的拿来主义,更犯不着因为一个暂时还处在架空叙事当中的陪审团制度而去上纲上线——从最直接的观感上来看,《十二公民》的出现就是一堂犀利火辣的表演课,它让我们看到,真正会演戏的中国演员,是怎么去完成手上这一套技术活儿的。

在前不久《十二公民》举办的首映礼上,37岁的导演徐昂穿了一身考究的蓝色西装,头发抓得很高,眼镜的颜色搭配得也不错。徐昂是北京人艺的一名话剧导演,偶尔也会在自己执导的话剧里挑起一个角色,声台形表的学问也都懂。跟他站在一起的十二位演员,十位来自北京人艺,两位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大段台词的激烈交锋,充满细节的表情语言,开拍前长达16天的彩排过场……就像影片的主演何冰说,徐昂最大的本事就在于,他把中国最顶尖的话剧表演能量展现在了大银幕上。

《十二公民》场景单一,情节发展全靠演员的形体和台词去推动,但凡有一个演员漏了怯,整个盘子可能就散了。这种表现形式虽然是从《十二怒汉》中借鉴而来,但放在现在的电影院里仍具先锋性,而何冰、韩童生、高冬平、王刚、张永强等十二位专业的话剧演员,也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来一个偶像团体就能完成的。

多人舞台特效(论十二公民的舞台化表演技术)(2)

何冰算是徐昂“手下”的一名福将了,当年徐昂执导的那场刷新北京人艺票房纪录的《喜剧的忧伤》,主角何冰的表演功不可没。在《十二公民》里,何冰饰演的也是全片的核心人物:8号陪审员、职业检察官,是他凭借强大的逻辑推理和感性诉说,将投票结果从1:11一步一步地掰成了12:0。

何冰说,《十二公民》演起来很舒服,因为他相信语言的魅力。“我在戏里用的就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说的北京话,我发现现在中国人说话已经越来越乱了,之前我看到一些年轻的主持人,我以为他们是港台那边来的,结果我真的去了台湾又发现他们那的人根本也不那么说话,等于很多人是自己创造了一种方言出来,这太可怕了。”在他看来,《十二公民》的文学性主要都体现在台词上,人物背后的际遇也都靠台词表现,演员要想演好戏,首先得学会“说人话”。

“常常有人问我,在演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的时候,要怎么控制自己的表演方式,其实我觉得有时候太纠结环境的变化是没有必要的。”何冰说,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的都是舞台表演上的精神:“不管你面对的是摄影机还是‘第四堵墙’后的观众,你的‘拳头’一定得是握紧的。抽象的也好,平实的也好,演员的劲儿不能散,只要你能击中观众的内心就够了。”

在何冰看来,真正有意思的表演,是人格的胜利,而不是技术的胜利。“7号陪审员钱波,可能目前在表演上最不娴熟的就是他,但我相信剪出来他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他在玩命地演,他知道自己手艺生疏了,相当于一个拳手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那他就扒光了衣服直接往上冲。我常年演话剧,他嘴皮子利索的程度怎么能跟我比呢?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带着这颗心往上冲,那这就没辙了,这样剪出来就是好。”

多人舞台特效(论十二公民的舞台化表演技术)(3)

现在提起韩童生,很多人都会说他是国产电视剧里的“国民老丈人”,不过韩童生的能耐可不止这些。从艺20多年来,韩童生演的话剧已经超过40部,拿过中国戏剧界的两项重量级大奖梅花奖和金狮奖,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十二公民》是个群戏,但是韩童生饰演的3号陪审员无疑最抢戏最出彩,他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表演经验,将一个愤怒固执的北京出租车司机诠释得极为立体,小动作铺得很满,小眼神儿也针针见血。

根据韩童生的表演理论,小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平时坐在驾驶位上,即便只有几分钟,也得系安全带,全神贯注,非常受束缚。所以一旦离开车,他就会找各种使自己舒服的姿势。我就抓住这一点,在拍摄中很少用一个姿势坐很长时间,不是单腿支在椅子上就是半蹲,或者盘腿,从而使得自己比较自由,比较不受束缚。”

韩童生说,创造角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只是一句很长时间不再有人提及了,就遗忘了演员的基本功。“如果不去传授这些,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表演系都是四年授课,他们应该教点什么呢?如果不讲这些的话,我们随便在街上拉一个人去表演就可以了,还需要有专门的表演专业吗?今天真该呼吁年轻演员,好好回忆一下当初是怎么上表演课的,一定要补上这门课。”

“像韩老师这样的演员在中国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如果对现实主义表演这门手艺不加以保护的话,这门绝技在中国是会失传的。”这是徐昂对韩童生的评价,同时也是如今“电影人才市场”的一个写照。

多人舞台特效(论十二公民的舞台化表演技术)(4)

很多年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叫《我爱我家》,张永强在那里边演的是一个叫孟朝阳的不靠谱小青年。徐昂说,他特别喜欢那个角色,因为他很可笑,又有很多缺点。“那个年代的观点是,人的缺点是美妙的。现在的戏演到人的缺点时,就有些丑化了。”

张永强在《十二公民》里演的10号陪审员,就是一个充满着缺点又未被丑化的人。他对外地人的偏见,其实来自于自身经历中的不顺遂;他在言语上的唯我独尊,也来自于他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一个靠收租为生的北京土著,没什么学问也没什么特长,却有一身的傲慢与偏见。张永强认为这很真实:“我是北京人,在生活中也观察过各式各样的北京人,其中有一种他们有着盲目的清高和自信,认为‘天子脚下我老大’。”

“刚看到剧本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人挺让人讨厌的。”张永强说,演员的职责就是要用心灵拥抱每一个人物,这样才能演好一个有缺点的普通人。“你要从心里爱他,并且用心去揣摩他,找到他性格中真正可爱的部分,然后发扬光大。”张永强说,把如此讨人厌的3号陪审员演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把他看做一个“普通的、有缺点”的人物。虽然3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起码他的愤怒和道歉都是真诚的,这是一个演员在接手一个人物之前,最需要做好的功课。

从历史的维度上说,话剧表演艺术要早于影视表演艺术诞生,学术上也普遍认为,话剧表演是影视表演的基础,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学生们也往往是从舞台表演开始学习训练的。这主要是因为,话剧是舞台的艺术,而电影是镜头的艺术,话剧演员有着引导观众的责任,而无法依赖镜头的运动变化,这就对演员的肢体和语言表达产生了更极致化的要求。有了这些舞台上的打磨,再加上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挖掘人物的合理言行,演员的表演自然就会精彩、动人,值得你去起立鼓掌。

如果真正落实到技术层面,话剧演员对表情、动作、台词的控制,往往要更加浓缩而明确。在这个看脸看肉的时代,很多被抓上大银幕的演员们,对于这些技术活根本是一窍不通,生涩虚假的表演也太容易让人如鲠在喉。这也是为什么,抛开文本上的内涵探讨,《十二公民》会成为一部让人看着很爽的电影。

诚然,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间肯定要因为载体不同而要有所区别,过于舞台化的表演方式有时候也不太适合电影的生活化表达需求,过分强调技巧也容易沦为匠气。但问题是,一个马步都还没扎稳的人,再怎么放感情打出来的拳也是歪的。如今的中国电影已经被快钱牵引得一路颠簸,人们往往更愿意去看一个光鲜亮丽的结果,反而忽视了真正的高手们多年磨练的过程。而我们其实有那么多会演戏的好演员,可惜的是愿意去关注并给予掌声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