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城市日推广活动(又成世界城市日活动主场)(1)

世界城市日宣传图。图片来源:世界城市日公众号

2022年10月31日,以“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为主题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上海举办。历经八载,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又一次回到上海。

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孕育,培育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推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锻塑着上海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民情怀,推动上海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本”。

上海世界城市日推广活动(又成世界城市日活动主场)(2)

世界城市日宣传图

延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以独有的国际风范、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更多的上海元素、更亮的上海声音,更强的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从地方走向全球,绽放现代化国际城市魅力,向“世界城市日的永久主场”的目标迈进。

世界城市日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最上海”的打开方式

上海是一座高度开放的国际化超大型城市,是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舞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上海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发展,也奠定了上海作为世界城市日“永久主场”的国际地位。

2014年以来,世界城市日走过全球多个城市,分别在意大利米兰、厄瓜多尔基多、中国广州、英国利物浦、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肯尼亚纳库鲁、埃及卢克索举办全球主场活动,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神遗产传播至世界各地。2014年的全球主场活动、2015年与2021年的中国主场活动分别在上海举办,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再次回归上海,使上海再次聚焦全世界的目光,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正代表中国向世界交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答卷。

从上海启航的世界城市日,已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各国分享城市善治经验、共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在住建部和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通力合作下,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上海通过全球和中国主场活动、展览展示与社会活动,以及一批以“上海”冠名的“上海奖”“上海指数”《上海手册》《上海实践》《上海报告》等国际公共产品,有力彰显了城市软实力。

“上海奖”是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际奖项,旨在表彰在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所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城市。2022年,已征集192份方案,并将在主场活动中公布上海奖最终评选结果。

《上海手册》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遴选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共21个案例,其中中国有6个案例入围。此外,2022版《上海手册》还以专栏的形式,展示了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两个实践成果。

“上海指数”是全球首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旨在衡量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目前正在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的20多个全球城市开展试点应用。本次开幕式现场正式推介了“上海指数”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报告》确定和分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2022年《上海报告》将围绕主题“建设绿色城市,共享发展机遇”,介绍清洁能源、公平共享、绿色韧性、合作发展等4个领域的案例。报告采取“1 2”的创新成果形式,其中“1”为市级主报告,“2”为松江和奉贤区级子报告,展现绿色低碳发展、韧性城市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上海实践》丛书之一的《绿水青山的城市实践—绿色建筑卷》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 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旧区改造卷》也将在主场活动期间发布。

世界城市日国际平台建设的上海之缘和这些打上“上海”标记的知识成果,向世界呈现了“最上海”的打开方式。

上海世界城市日推广活动(又成世界城市日活动主场)(3)

上海。人民视觉 资料图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之治:打造最具未来感的城市

2022年的世界城市日亮出“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的主题。上海作为世界城市日的起源地和首发城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大步前进。自成为世界城市日首个全球主场以来,上海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治理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形成了一批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世界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上海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未来设计”“设计未来”的灵感、创新创造的思路和现代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方法,打造标识符号,打响城市品牌,持续锻造城市软实力,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地方样本的代表作。

这里,正在打造绿色低碳“品质未来”。2018年世界城市日曾以“生态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倡导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及行动,旨在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上海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建筑品质和能级,取得显著成效。围绕落实“双碳”目标,上海广泛应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截至目前,上海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已有绿色建筑总量3.2亿平方米。全球最高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和全国最大体量绿色建筑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均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为超高层和大体量会展类绿色建筑实践提供了样板;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在临港落地开工;“十三五”期间,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713万平方米。

上海世界城市日推广活动(又成世界城市日活动主场)(4)

2022年9月24日, 上海天文馆。人民视觉 资料图

这里,正在成就“未来设计”“设计未来”。设计成就了城市的过去,也孕育着未来的蓝图,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更能培育出高品质的城市文化。正如2015年的世界城市日主题“城市设计,共创宜居”所表达的内涵,上海设计与城市建设不断融合,深度赋能产业发展、空间环境、公共服务、民众生活和城市品牌的方方面面,既体现了城市管理者、设计者和市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表现出城市与居民共生的人文关怀。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新意在于兼顾了知识文化传统与公共空间属性;上海天文馆融合未来与科技元素,展现宇宙科学空间;仰望外滩“最美玻璃穹顶”,可以“星空”遥想未来。上海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为“上海设计”集聚更多世界灵感与未来畅想,引领新潮流,创造新价值,同时,通过前瞻的“上海设计”打造更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更为优化的城市公共服务,成就面向未来的更宜居城市。

这里,正在打造示范“未来之城”的五个新城。与2019年世界城市日主题“城市转型、创新发展”相呼应的,是上海的“新城发力”。随着《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向新城导入功能的实施方案》的推进实施,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进入全面发力、功能提升的关键时期,围绕功能集聚提升、交通和生态筑底、民生服务保障、新理念落地实施四个方面,集中推进功能导入、产业发力、交通引导、蓝网绿脉、住有所居、公共服务提升、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和安全韧性等十个专项行动、36项重点任务。2022年《上海报告》 将呈现松江和奉贤两个区级子报告,其中,松江枢纽长三角多式联运资源配置中心、中科院国科G60数字智能产业总部等重大功能性事项导入,为松江新城注入发展的新动能;而奉贤,以建设创新之城、数字之城、消费之城、公园之城和文化创意之都为目标,正在成为环杭州湾发展廊道上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生态禀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已成为“上海指数”在地方层面的最大创新应用。

上海世界城市日推广活动(又成世界城市日活动主场)(5)

2022年10月29日,2022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水域拉开大幕。人民视觉 图

人民城市的美好呈现:让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文精神”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近年来,上海秉持“以人为本”,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把人民安居、宜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体现本土精神,让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感受到城市更有温度。

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活力。“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一美好愿景正逐步转变为城市发展的生动现实。

30年旧改路圆满收官。多年来,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改善城市基本面貌着手,上海启动了新一轮旧区改造,大力推进“老小旧远”一些难题的解决。随着城市建设管理总体目标的推进,上海旧改进入快车道。2022年7月下旬,上海市中心城区连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提前收官,为这项持续30年的重点民生实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截至目前,累计已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28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达到16.5万多户。

“绣花式”城市微更新。2016年世界城市日的年度主题是“共建城市,共享发展”,这一主题与《新城市议程》中强调的“包容性城市”和“包容性目标”相一致,关注经济包容共享、社会保障融合,以及民众参与城市共治等核心内容。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微更新”概念,并在社区内进行试点。通过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励市民参与选取点位、设计方案等方式,上海以小体量、低成本、渐进式的“绣花式”改造,促成了101个微更新方案落地,逐步营造“道路 ”的宜人街区、“公园 ”的多彩天地、“生活圈 ”的便捷服务,使街区焕发活力,空间适合共享,社区更加宜居。

尽享“15分钟社区生活圈”。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年度主题是“城市转型与发展”,聚焦城市可持续发展,正是在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主题论坛-上海论坛中,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2016年8月,上海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2017年12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更明确了以全体市民的获得感为最高衡量的行动愿景。2022年9月,上海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上海“十四五”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加快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在15分钟的时间刻度以及衍射的空间距离里,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社区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邻里,转角,以及一个约定的服务半径,不只是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更刻着海派文化,释放城市温度和人文情怀。

“一江一河”品质公共空间建设。2020年世界城市日提出“提升社区和城市品质”的主题。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绿色逐步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孕育的文化为城市抹上温暖的亮色。穿城而过的黄浦江、苏州河,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而今,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实现贯通开放。黄浦江沿线建成1200公顷生态绿色开放空间,还有50多处水岸驿站,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苏州河中心城段漫步道也全线贯通,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点。“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卓然,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会客厅”,述说着黄浦江边的工业文明的历史传承,海派特色的文化风味,品味出苏州河岸的江南婉约、上海风情。

传统与现代承转、本土与国际交融、有序与灵动兼具、文明与活力并蓄,上海深度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从“上海”,再“上海”,在世界城市日的“前世今生”里,上海厚植城市精神,让城市留住记忆、奔向未来,绽放现代化国际都市魅力。

2022年,上海再出发,“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