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1)

二道江社区

二道江社区

吉林市昌邑区延江街道有一个二道江社区,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老社区,社区内大都是老企业住宅楼,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然而多年以前二道江并不是一个地区,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江。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2)

二道江社区的老企业住宅楼

沧海桑田二道江

三百多年前吉林城初建之时,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市区内都是陆地,那时江叉纵横,水网密布,到处都是低洼的水泡子。

在城东有一个最大的江叉,江叉起于现在吉林大桥下游不远处的东大滩松花江段,几乎是沿着整个解放大路内侧,一直到清源桥上游位置又重新汇入松花江,这个大江叉就叫二道江。二道江延绵十余里,把现在沿松江东路附近的陆地分割成了一个狭长弯曲的江中岛。

这个二道江现在为什么不见了?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也就是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时候,随着闯关东的关内移民潮涌入东北,吉林城人口激增,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于是城区附近的的水网逐渐消失成为了陆地。二道江本就是一条浅滩,与其他水网一样消失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现在的二道江社区基本处于当初的二道江下游江段和江中岛位置。

沧海桑田,曾经的二道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城市街区,二道江社区用名字记录了那个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江叉子。

岁月留痕旱江桥

1926年修建吉敦铁路时,松花江上修建了吉林市松花江铁路桥,铁路横跨松花江的同时,也穿过了二道江河床。那时二道江已基本干涸,但河床还在,到了汛期还会有外溢的松花江水和雨水一起在河床上流淌,于是铁路经过二道江河床时增设了五个桥墩,形成一个81米长的钢混结构桥梁,因桥下常年无水,这段桥梁叫“旱江桥”。后来松花江上游建了丰满大坝,汛期松花江的水位明显降低,二道江河床也不再有溢出的江水了,这段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旱江桥。

现在由于河床已被填充到与两岸等高的高度,便看不到二道江河床和旱江桥了,只有已停止使用的桥花江铁路桥和一段铁路在路基上静静地延伸到远方,好像一个老者在慢慢讲述着古老的往事。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3)

已停止使用的铁路和远处的铁路桥

岁月留痕,一个旱江桥的桥洞保留了下来,成为这处城市遗迹的记录。低矮的桥洞隐藏在街区深处,一条小路将铁路两侧的街区连接,不时有行人低着头从桥洞下通过。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4)

低矮桥洞连接了两侧街区

一个水泡子的疑问

沿着已停止使用的旱江桥铁路前行,旁边是新建的高铁干线,不时有高铁疾驰而过,如时代的列车高速前行。铁路两侧高耸的楼房,旁边解放大路上密集的车流,这些信息都好像在提醒着人们,现在这里已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

不远处可见一处低洼的水泡子,很明显是自然形成的洼地,新老铁路就像约定好了一样从水泡子上跨过。想到三百年前这片土地上遍布的水网和沼泽地,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联想,这个水洼是否是曾经古老城市水网的一处遗存呢?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5)

横跨水泡子的高铁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变迁)(6)

老铁路穿过水泡子上方的小桥伸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