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诗经》第15天。

《采蘋》是《诗经》《国风》第二节中《召南》的第4篇,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

【题解及原文】女子出嫁前采集蘋藻,举行祭祀,向祖宗告别。

预习诗经采薇(一起学习诗经吧)(1)

注 释:

1.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蘋(苹)(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与浮萍同类而异种,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2.藻:聚藻,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一说水豆。

3.行潦(háng lǎo):沟中积水。行:“衍”的假借字,沟水;潦,雨后路上的流水、积水。

4.维:发语词,含有“是”意。筐、筥(jǔ):都是竹制盛器。方称筐,圆称筥。

诗中描述了女子采摘浮萍、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等活动,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

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1.这亦是一首描写姑娘思念爱情的山歌,与《召南·采蘩》不同的是,一位姑娘在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时,心中想起了恋人,并幻想着与他一问一答,什么地方采苹草?在那南边小涧旁;什么地方采水藻?在他那边被水淹没的地方。用什么东西来盛装?唯有用方筐和圆箕;用什么东西来烹煮?唯有用有脚和无脚的锅。山歌的最后才表现出少女的无望和无奈,因为她要代表死去的人接受现在人的祭祀,她因此而不能回家,不能与想念的人相见。

这首山歌再一次表现出召南地区的风俗习惯,这就是人们的自由恋爱,并不是父母包办、抢婚、逼婚、买卖婚姻等婚俗。

2.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3.《采蘋》之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采菜,烹煮,设祭,“事”之平平静静中浮漫着心的快乐和憧憬。“宜其室家”、“宜其家人”,《桃夭》中的一唱三叹,是那一时代对女子一个最低的或者也是最高的要求,读《采蘋》,猜想着女儿自己或者竟也是如此希望着。“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未了一句轻微的赞叹,是诗中挑起遐思的一笔,本来是开端,却轻轻巧巧作成收束,“叙事”便于此际化为“抒情”。

4.祭祀对于古代尚没有多少科学常识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在祭日来临之前,一定有许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在南涧采蘋,于行潦采藻,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采好了以后,当然就得有东西来装,这时候,方的筐圆的箩就派上了用场;拿回家以后,当然还得煮熟了它,有脚的錡无脚的锅也就逐一登场;最后,祭日的当天,人们将做好的祭品,按规定摆放在宗庙的窗下,等待仪式的正式开始。

预习诗经采薇(一起学习诗经吧)(2)

三千年前的《诗经》里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开满了千姿百态的奇花。

蘋是一种水草的名字,形状像马蹄子,生长的时候沉没在水面以下。这种水草可以用来做菜吃,在这里是用来作为祭品。

生于静止浅水里。常见于水池或稻田中。温带及亚热带均有分布。植株高5—2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分枝,顶端被有淡棕色毛.茎节远离.向上发出一至数枚叶子。

预习诗经采薇(一起学习诗经吧)(3)

一起学习《诗经》吧!

PS:本文配图和音频MP3来自网路,感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