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獬执事

作为中华文化圈边疆极地区关键的一环,中亚诸汗国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两朝是否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一直有争议。应当说,中亚诸汗国至少在形式上与中原王朝的确曾经存在过宗藩关系,但这种宗藩关系的确又与朝鲜、越南、尼泊尔等国对中原王朝的臣服有着较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源头,则要一直追溯到中原出现的第一个征服王朝——元朝。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1)

元朝时期,西域、中亚一带大体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范围。察合台汗国源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名义上为元朝的藩属国,不过这种宗藩关系相当脆弱,大德二年(1298年)两国一度爆发过长达三年的战争。至正七年(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大致位于中亚的西察合台汗国和大致位于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后亡于——或者说是演变成帖木儿帝国,而东察合台汗国则是《明史》中所记载的亦力把里。

在汉文中“亦力把里”四个字显得颇为拗口,但如果将其再音译成“伊犁八里”便通顺得多了。“亦力”其实正是伊犁的另一个音译,而“八里”对应着突厥语中的“Baliq”,意为“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东察合台汗国中心西迁至伊犁河谷,故有“亦力把里”之称。据《明太祖实录》所载,东察合台汗国与灭亡西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帝国均在洪武年间向明朝称臣进贡,帖木儿帝国甚至连续朝贡达五次。不过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并不比察合台汗国之于元朝更稳定,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领兵八十万入侵明朝,或不是因为帖木儿中途病死大军返回,这一战很可能会演变成15世纪的怛罗斯之战。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2)

相比之下,统治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便较为稳定,历代汗王均经常遣使朝贡。永乐四年(1406年),拱固西北边防,明朝在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的哈密地区设哈密卫,册封了大量西域地区的蒙古首领为王,由此整个西域与明朝建立了颇为紧密的宗藩关系,而中亚大部分地区在形式上也常以明朝为宗主国。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3)

但明朝对中亚、西域地区的宗主权依然面临着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上地区的诸汗国都是蒙古四大汗国的继承国或分支。元世祖孛儿只斤·铁穆耳时期,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此刻虽然中原已经易主,但盘踞在蒙古高原的北元依然存在,从元世祖时期达成的协议来看,既然蒙古大汗之位由北元大汗所继承,那诸汗国的宗主国自然也应当是北元。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4)

不过随着北元汗位被出身于非“黄金家族”的布里牙特·乌格齐所篡,这一问题部分得到了解决。据蒙古帝国的传统,只有“黄金家族”成员才能继承汗位,布里牙特·乌格齐的篡位使得北元丧失了宗主地位。《明史》认为布里牙特·乌格齐称汗之后放弃了“元”的国号,虽然历史上未必如此,但这一事件在整个后元朝时代的影响可想而知。有明一朝,对中亚至西域诸汗国的宗主权强弱不一,但屡屡有朝贡记录,故明朝的宗藩体系的边界亦可以划至中亚甚至更西的地方。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5)

当然,明朝也深知中亚、西域一边宗藩体系的脆弱,永乐帝对帖木八帝国尤其不放心,亦有“边备常不可怠……宜练士马、谨斥垠、计粮储,预为之备”之语。东察合台汗国后经分裂又逐渐过渡为叶尔羌汗国,最终被新崛起的准噶尔汗国所灭;中亚地区的政权则风起云涌,最终过渡到哈萨克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势力各据一方的时代;而此时的明帝国也逐渐在内忧外患中灭亡,中原地区也开始了明清易代。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6)

中亚、西域地区诸汗国均为蒙古帝国的继承国,对明朝的朝贡更多是建立在通商的利益诱惑之下,其宗藩体系在很多时间都有名无实——这一极为松散羁縻的关系,同样也延续到了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源于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灭叶尔羌汗国并进位大汗,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势力,而这一大汗之名还是五世达赖喇嘛所赠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之前卫拉特蒙古已于顺治三年(1646年)归顺清朝,而噶尔丹势力渐强之后立刻不再臣服——这也是清朝史籍认为准噶尔汗国对抗清朝是叛乱而非入侵的原因。当时清朝还没有完全统一中原,南明依然统治着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从中亚到西域在事实上已经与中原王朝没有任何关系。在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会成为新的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还是藩属国,或者从此之后再无瓜葛?至少在清帝国西征之前,这个问题都没有人能回答得出来。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7)

但是,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因为清帝国马上迎来了两位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康熙与乾隆皇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明郑降清;七年之后,康熙挥兵西进,一个新时代由此降临。

历史上的中亚史(三分钟了解中亚古代史)(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