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取代旧课标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的结果,即学生是否达到教材知识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唯一的,绝对的权威但是,新课标注重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不仅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要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的互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新思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新思维(结合新课标谈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新思维

新课标取代旧课标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的结果,即学生是否达到教材知识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唯一的,绝对的权威。但是,新课标注重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不仅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要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的互评。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在各个教学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要改革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结构、呈现方式上必须进行转变做到情景化、问题式,必须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要强调呈现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应用拓展—巩固反思—作业质疑。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动手操作,开展实验、实际测量、统计调查、规划设计、思维游戏、师生共探、小课题研究等)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一方面增加了现代数学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内容,如统计、概率、估算、线性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则增强了应用,强调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知识背景中提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观点。淡化“能力”一词的空泛应用,更注重认知方式,认知策略。重视在一般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数学教学内容需要的观察、猜测、实验、分析、综合、归纳、验证、推理、概括及想象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通过对学生特点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学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能概括事物 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该学段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诸如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4~6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 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并且该学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经能够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结合新课标中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及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考教师就关注微信公共号17学堂!

考证考编视频课全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