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律法是非常严酷的,尤其是政治犯罪,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与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即意味着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这就是古代所谓的“株连九族”罪。在古代,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凡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最极端的当属“十族”的特例,说到特殊,是因为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一部漫长的古代史中仅有一例,这一惨剧的主角是明初学界巨擎方孝儒。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1)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朝台州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明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被蜀献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方孝孺之死,自是轰轰烈烈,万世流芳,却可怜了因方孝孺而送了的这许多生命。他们无辜枉死,默默无闻,惟一的意义只是将方孝孺的形象显得更加光芒万丈,方孝孺之死显得更加凄惨悲壮。可怜、可叹,只是方孝孺巨大名声之后究竟留下的是什么?大悲大忠,抑或是大愚大蠢?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2)

人心都是肉长的,方孝孺到底端的一颗什么心啊,竟能如此地硬骨头?愚以为得其微管,暂谈三四:

1.他是死知己。方孝孺秉持仁义王道,与建文治国方略一致。到了后期,建文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作为刚正文臣,能受到帝王如此的青睐和信任的,恐怕很少能排在他前面。“士为知己者死”也许只是一种抒发情怀的方式,但到方孝孺这里则成了泰山不移的行动,恐怕当初树立这种高标的,也会因他的真做而目瞪口呆!

2.他是死宗法。封建宗法中,嫡长子传承是明朝的启政宪法,是宋后礼教的正统思想。按照这种传承,朱元璋之后是朱标,朱标之后是朱允炆,朱允炆之后应是他的嫡子孙……除非这一脉上天断绝,才做旁求。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3)

3.他是死气节。读书人气节,现在我们很难固守,但明朝有两个人行:一个就是方孝孺,我们说他不懂政治,不谙用兵,慷慨死忠乃愚之所及,按时下观念一捋,确实是非兼半。

4.他是死火炬。在朱棣起兵攻打京师前,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如果不稍加分析,很容易误为是对方孝孺才学的高度推崇,实不尽然。要知其意,须知姚广孝的身份。姚广孝曾是出家的和尚,却能成为朱棣的第一谋士,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姚广孝吃斋念佛时,仍执兼机天下功利念。无论宋明礼教的精髓是否符合春秋士儒的主张,无论方孝孺的治国之术是否高明,但其政治追求,仍是封建统治者历来标榜的对象;其忠孝仁义,更是封建统治者引“天下读书人”鱼贯入榖的最有影响力的招牌,是国家对待文人态度的风向标。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4)

方孝孺之死怎样评价才合适

纵观中国历史,帝王的愤怒往往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的就是株连九族。到那时,在宋朝就曾出现过株连十族的事情。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下令,株连方孝孺十族。其中包括父四族,母三族,已两族,外加学生这一族,共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杀。

不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对于这一惨剧都会感到愕然与悲惨。究竟是为了什么,方孝孺会令自己的族人以及学生遭受这般大罪?在我看来,方孝儒之死的评价,应当更多从有较大的正面意义着眼,但也不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笔者之所以这般认为,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方孝儒不能简单定义是为“知遇之恩”而死。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但方孝儒不是一般的士人,而是真正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栋梁之才,这从明太祖对他的欣赏、建文帝对他的器重,就能够看出。优秀人才,是打江山坐江山稳江山的至关重要因素,故对方孝儒来说,以死报答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事业、前途、命运。仅以“知遇之恩”衡量方孝儒之死的价值,似乎有些低看了他的志向,也亵渎了生命的宝贵。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5)

其二,方孝孺也绝非属于简单的“为国忠节”而死。

表面看来,方孝儒是为忠于建文帝而死,其实不然。他决不是殉于一家一姓,乃是死于维护成宪,维护制度。我们不能不看到,建文帝即位后,着手削藩,方孝孺积极参与其事,削藩弱宗本是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题中之意,此事上关皇位大统,下系黎庶福祉。而燕王朱棣以藩王身份篡逆大统,破坏的是立嗣以嫡以长的成宪,以今天的话说,那就是破坏了宪法。为守法而故,与为国家而亡,是不同的概念,是不同的境界。当时,与方孝儒一样为维护成宪而死的,还有黄子澄、齐泰、黄观等人。假如硬要说,他们有什么不对的,我觉得只能讲削藩政策在条件不成熟就急躁冒进,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历史上的方孝孺是真还是假(揭秘明代大家方孝孺之死)(6)

其三,方孝儒之死更不该指责为“愚忠典型”。

虽然,方孝儒这种以死成就名节的做法,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他始终抱住原则不放,不注意方法,不讲究技巧,最终连带了870多位无辜者一起毙命,很有些迂腐。假如说,他“杀身成仁”,一人做事一人当,名节不会丢,也不会连累无辜;假如说,他注意方法,不激怒朱棣,也可能只是自己安然赴死,保住了其他人的性命。从这个角度看,方先生的名节,用873条血肉之躯垫抬起来,掺和了太多的血污,融入了太多的悲剧。

其四,方孝儒之死一味贬低会导致“后患无穷”。

一个人需要一种骨气,一个民族更需要一种精神。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拳拳报国之心,铮铮铁骨之气,是我们历来都需要的民族风骨。尽管方孝儒算不上最优秀的民族气节代表,但起码他有了为理想为事业为法治甘于奉献一切的行为,就是值得敬重敬佩的,而不应该一味贬低和诋毁。

否则,一个方孝儒死了,被吃人的封建制度吞没了、咀嚼了,就总结出另一种人生哲学:皇帝轮流坐,有谁没谁不紧要,脑袋一个保护好。陪你玩可以,陪你乐可以,出出主意贫贫嘴也可以,但要跟着掉脑袋,对不起,老子不干。说到这里,我们要清醒看到,朱棣杀了一个方孝儒没什么(毕竟已是翻过去的历史),可是他的行为若是阉割了所有士人们以死报国的壮志、以身殉职的壮举,无疑就成为了更大的悲剧根源。

事实也无情地证明了这点。自从明初方孝儒被诛十族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再无多少人敢以死报国了,相反更多的人却成了见风使舵的“高人”,将“有奶便是娘”奉做圭臬了。他们大多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态度。因此,很多人都变成了背面权贵“横眉冷对千夫指” ,迎面权贵“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阳奉阴违、俯首帖耳的奴才。明朝后期以来国力日渐衰弱、民众斗志日渐消沉不就是很好的明证吗!

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可歌可泣的气节精神所剩无几,“士可杀不可辱”的中国传统的英雄气概更是捉襟见肘时,我们的文化精髓、传统精华还剩下多少?这一切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和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