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幽 / 2001年出生于四川达州,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选手,毕业于成都特殊教育学校,现已被滨州医学院预录取。她是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一位盲人选手。

赞美诗寻觅(吴幽青春的赞美诗)(1)

她喜欢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爽朗开怀,更欣赏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豁然。在吴幽看来,诗词文学亦师亦友是怡情悦性的方式,而那些她欣赏的诗人则给予了她直面困难的勇气。

“我的答案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本来就是代表冬天,冬奥会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平台,就好像是和暖的春风一样。而我们的运动健儿,就是被春风催开的梨花……”今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舞台上,盲人选手吴幽用一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冬奥会健儿加油,从独到视角切入,精准诠释奥运精神包容、拼搏的内涵,自信从容的吴幽获得了“千人团”的支持,顺利进入个人追逐赛。

吴幽作为第一位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的盲人选手被观众所知晓,观众为其才气与坚韧所折服。去掉节目带来的光环,吴幽只是成都特殊教育学校一名普通高三毕业生,2021年已经被滨州医学院预录取,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学生活。

“夜阑风静觳纹平”

2001年7月,吴幽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在她两个多月大时,对面前的东西还没反应,眼神看起来也不够清澈,家人带着她到医院检查,得到的结果是视神经先天性发育不良,“失明”两个字像是一道晴天霹雳,冲散了这个小家迎接新生儿的喜悦。

小时候,因为眼睛看不到,周围的小朋友都不带着吴幽一起玩,吴幽爸爸怕她自己憋着无聊,就买了很多碟片放给她听,诗词、英语、儿歌应有尽有,当时还不懂事的吴幽尤其喜欢诗词,总是要爸爸给她放同一张碟片,“我那时就是单纯地觉得诗歌都是5个字或者7个字的,听起来韵律感很强。”

为了让女儿尽早适应特殊教育,从3岁开始,吴幽的父母就带她来到了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全托寄宿,她也把这当作了第二个家。逐渐适应学校环境的吴幽凭着乐观的性格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4岁时,刚升到学前班的吴幽就被选为代表在升旗仪式上做国旗下的演讲,这段经历至今还常被吴幽的语文老师谢晓莉提起:“她才4岁却毫不怯场,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太优秀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吴幽对于诗词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读到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其中有一句“夜阑风静觳纹平”,吴幽当时就被镇住了,“短短的7个字,就把静谧写到了极致,特别美。而前面写到苏轼大半夜喝醉了,回来之后,家童也睡着了,没有听见敲门声,进不去家的他便索性在江边待一会儿,听一会儿流水的声音。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原来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心,人还可以这样豁达地对待。” 她喜欢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爽朗开怀,更欣赏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豁然。在吴幽看来,诗词文学亦师亦友是怡情悦性的方式,而那些她欣赏的诗人也给予了她直面困难的勇气。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吴幽想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想法源于自己的语文老师谢晓莉,她曾是节目第五季的选手。在知道吴幽也想参与后,谢晓莉帮她向节目组报了名。凭借着多年的诗词积累,吴幽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成为第六季的选手,在谢晓莉的申请协调下,《中国诗词大会》主办方特地为吴幽制作了盲人答题卡,让她能够和健全人选手一起参加比赛。

赞美诗寻觅(吴幽青春的赞美诗)(2)

吴幽作为第一位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盲人选手被观众所知晓,观众为其才气与坚韧所折服。

参加节目前,谢晓莉带着吴幽去商场选上台要穿的衣服。平时情同闺蜜的两人也会一起挽手逛街喝奶茶,知道吴幽喜欢国学文化、会弹中阮、会唱京剧,在考试后,谢晓莉把一套汉服裙子作为礼物买给了吴幽。“她就是这样,温暖谦和,润物无声。用真心换真心,用诗心唤诗心。她如茉莉,悄然绽放在校园的角落,娇小却强大,坚韧又温柔。”在学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吴幽这样描述谢晓莉,又说两人不似师生,更像好友。

毕业于绵阳师范学院的谢晓莉高中时就因为一档聋哑孩子参与的电视节目对特殊教育有了好奇。2004年,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到绵阳师院公开招聘时,谢晓莉果断地报了名。当时的谢晓莉从来没有接触过盲孩子,第一节课就要给孩子们讲“颜色”,这对谢晓莉是个不小的挑战。她闭上眼睛,想象着每个颜色所对应的感觉——蓝是大海的颜色,是宽广的也是冰冷的;红是太阳的颜色,是热烈的也是温暖的。“我觉得从事视障学生的教育,其实真的没有别人看到的那么难,这是很普通的一份工作。语言的美不只是视觉的美感,它有触觉、听觉的美感,意境更是多重感官组合的综合。”

赞美诗寻觅(吴幽青春的赞美诗)(3)

吴幽想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的想法源于自己的语文老师谢晓莉(右),她曾是节目第五季的选手。

课余时间,谢晓莉经常组织同学们一起读诗,她的教学从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将整个诗词的意境和诗人所处的朝代、当时的文化相结合,补充更多的国学知识,“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诗教’的概念,带着他们学习古人的智慧比让他们死记硬背更有意义。”吴幽就像是谢老师的小助教,作为盲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在旁补充说明。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吴幽坦言,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付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国诗词大会》现场,她以一首《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而她也早已将“学成归来,回报母校”的想法深藏于心。

“吴”心自“幽”光明月

4月,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最忙碌的“高考月”。按照教育部规定,残疾考生参加高考,采取由招生院校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的招生方式。从4月1日到15日,半个月时间里吴幽辗转长春、北京、烟台3地,参加了3所大学的考试。吴幽每天都会用手机APP听古诗词,遇到不清楚的内容再攒起来向老师请教,阅读古文对她提高语文成绩帮助很大,她的3次单招考试,语文成绩都达到了130分(满分150分)以上,总成绩均达到了学校的录取标准,最终她选择了滨州医学院,“因为滨医的针灸推拿专业实力雄厚,能够满足我行医济世的梦想,而且它也支持学生辅修心理学和特教专业,我想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到时跨专业考研。”

盲人考生和普通高考考生用的是同一套教材和考试大纲。针对盲生的高等教育专业大多集中在艺术和医学两大方面,与吴幽类似没有从小选择艺术专业的盲生基本都会选择针灸推拿类的专业,报考此类专业,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是必考的。但是,盲文教辅资料翻译难度大、制作成本高,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很多习题都要靠老师买了习题集读给他们听,这也增加了他们练习和刷题的难度。

为了高考,吴幽给各科都制作盲文习题、错题集,摞起来厚厚一叠。作为学霸学姐,吴幽的笔记被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争相传阅,考完试的吴幽没有立刻离校回家享受假期,而是留在学校帮学弟学妹们辅导功课,给他们传授经验,“盲文是拼音文字,这导致古诗词鉴赏的同音字辨析成了一个难点。苏轼有首诗写到‘微雨过,小荷翻’,我一直以为是‘小河翻’,意为下过雨河水涨了翻起波澜,后来和老师交流才知道是荷花的‘荷’。我常常给学弟学妹们讲这些在摸读过程中容易混淆的点。”

在吴幽的心中,学校早已经成为家一样的存在,老师和同学对她而言犹如家人。面对挑战和困难,她从不怯懦,永远迎难而上。不吝于展示自己的优秀,是因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绩,鼓舞更多的学弟学妹勇敢走上台,说出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精彩人生,“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除了热爱诗词,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失明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这只是人生路上一个小困难。学习了古人们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寄情山水、洒脱生活,我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努力了。”面对徐徐展开的未来,这个才情横溢、内心强大的女孩,必定会描摹出多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她的美丽青春才刚刚开始。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刘柳

编辑丨张帅

★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