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2月3日,大清满洲镶黄旗副督统叶赫那拉·桂祥的家里又添了一位小格格,这位降生在大清三等承恩公家庭之中的贵族女子,不仅因为有父亲的庇荫而荣华加身,还因为她与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分属至亲的关系而得以迈入了紫禁城的后宫,成为了大清朝的正宫皇后。

有人说,古代女子是否好命其实多半是依赖自己的出身,而这位看似命格高显、荣登后位的女子实际上一生却过得极为尴尬委屈:她的亲姑姑兼婆婆慈禧太后不太喜欢她、丈夫光绪皇帝对他毫无爱意、宫中其余的妃嫔也敢于对她无视——这个可怜巴巴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清光绪皇帝的正宫皇后、大清的亡国太后隆裕。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1)

婚前紫禁城内突发的不详之灾,或许暗喻了隆裕皇后不顺的一生

提起清朝官员叶赫那拉·桂祥,想必很多人对其根本就没有任何耳闻,诚然,这位满清的八旗贵族子弟一生中毫无建树,但却因为自己的家中出了大清的1位皇太后和1位皇后而显赫无比、尊荣耀世。

叶赫那拉·桂祥的大姐叶赫那拉·杏贞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而他的次女叶赫那拉·静芬便是大清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隆裕。

从现存的清宫女眷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隆裕皇后的脸型寡长,五官平平,气质常庸,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女子能被光绪帝在殿前选中,钦定为正宫皇后。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2)

事实上,彼时身为秀女的叶赫那拉·静芬也的确不是光绪帝的心中所爱,当日殿前选后择妃,光绪皇帝一眼就看中了柔美秀婉的珍妃,但因为“亲爸爸”慈禧太后的强令不可违,所以最终光绪皇帝还是把象征着皇后尊位的玉如意放进了秀女叶赫那拉·静芬手中。

那场选秀的结果是:秀女叶赫那拉·静芬成了光绪的正宫皇后,于此同时,身为静芬亲姑姑的慈禧又怕宫中妃嫔过多会分走大部分能让皇后得宠承恩的机会,因而除了皇后之外便只钦定了2位妃嫔,也就是历史上的珍妃和瑾妃。

公元1888年,紫禁城和宫内外都在忙着筹备光绪皇帝的大婚之礼,钦天监定下的典礼之日是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可偏偏就在大婚典礼的前1个多月,皇后大婚当天由大清门进入内宫所必须经过的太和门却意外失火,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太和门被烧毁将导致皇后无门可入,这样会令凤仪有失颜面和体统,情急之下,慈禧太后就将京城中手艺最好的扎彩匠人全部集中到一起,硬是按太和门原貌搭建出了一座纸彩制成的“太和门”,还原度极高。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3)

尽管帝后成婚大典最终如期顺利完成,但隆裕皇后入宫成婚,却走了一座假的太和门,冥冥之中似乎预示了她婚后多舛且不幸的生活。

光绪对隆裕无爱、姑母婆婆慈禧对隆裕不喜,就连嫔妃都看不起她

大婚之后,隆裕依例住进了钟粹宫,姿色样貌平平的隆裕性格软弱,平日里总是一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样子,旁人看了都觉得她毫无皇后的威严和气势。光绪帝明白隆裕是慈禧太后安插到他身边的“眼线”,因此光绪帝既对隆裕提不起兴致也对其多有防备,更加不想与她生儿育女。

据清宫内的“承幸簿”所记载,光绪帝临幸隆裕皇后的次数寥寥无几,想来不受宠的隆裕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光绪帝丝毫的情爱垂怜。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4)

隆裕皇后在光绪帝那里讨不到好,平日里除了早晚到两宫中按例请安之外,她不是闭宫自守便是随侍在慈禧身边。慈禧游湖赏景,隆裕便乘船相随;慈禧花园散步,隆裕就亦步亦趋地紧跟其后,时时听从召唤。

每当慈禧用膳,隆裕就站立一旁尽到“孝媳候侍”的职责,有时即便是饿了,也须等慈禧用膳结束,隆裕才可以上桌“享用”残羹剩宴。

隆裕皇后管理后宫的账册财物,但至始至终都是苦不堪言的。清朝末期,内务府的收入主要依靠户部的拨款,相关款项是从各省的税银中抽拨出来的。自道光朝开始,内务府就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到了同治、光绪时期,除却物价上涨的因素之外,慈禧太后的奢靡和内务府内部的贪腐就成了后宫财政紧张的主要原因。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5)

生性懦软怕事的隆裕既不敢得罪慈禧太后,也不敢揭发内务府的贪腐行为,尽管自隆裕皇后接管后宫账目起宫中开支月月都是亏空赤字的,但她却只对外报述盈余、从不敢实话实说。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庚子之变”发生后,宫中报表账册多数毁损缺失,内务府长期以来的糊涂账才吿以终结,不再成为隆裕皇后心头的压力之源。

皇帝丈夫对隆裕爱答不理、毫无怜惜之意,隆裕便在那深宫的寂寞之中变得更加沉默。虽说慈禧太后是她的亲姑姑,但慈禧也对这个既是亲戚又是皇后的隆裕看不上眼,对隆裕甚至都不如对待自己的贴身宫女那样亲善和蔼。

时刻都处在“仰人鼻息”状态中的隆裕不仅胆小怕事,而且还毫无手腕权谋。身为大清正宫皇后,她逆来顺受的性格甚至让珍妃和瑾妃都敢于嗤之以鼻,可以说珍妃和瑾妃对隆裕总是怀着“无视”的心理,仗着有光绪帝的骄纵便在宫中屡次逾矩、肆无忌惮。据典籍记载,但凡珍、瑾二妃被慈禧责罚,总是暗地里认为是隆裕皇后在打小报告、挑起事端,于是珍妃和瑾妃姐妹俩就一直与隆裕皇后不睦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6)

气数衰微的紫禁城风云骤变,成为亡国太后的隆裕死后却受天下赞誉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城,慈禧预备与光绪帝先行出逃保命,却因担心暂且滞留在宫中的珍妃会因貌美位尊而遭到联军的侮辱猥亵,因此就命太监将珍妃推入了水井之中,珍妃离世时方才24岁。

公元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殡天,此后,隆裕由皇后升格为太后,成为了紫禁城名副其实的掌权人。因为慈禧临终之前将溥仪扶上了龙椅,所以隆裕太后就成了溥仪名义上的嫡母。

依着隆裕的性情,见识不多的她应该是颇为害怕决策失误的,因此军政事务基本上是由摄政王载沣来定铎的,隆裕只一心想着如何养育好年幼的溥仪皇帝。

可武昌起义后,大清王朝的实权被军阀袁世凯所挟持,载沣失权后,隆裕太后便被袁世凯威逼利用,新的政权、政府想让隆裕太后代表宣统帝宣布逊位,从此退出政治舞台。最终,隆裕太后和溥仪一起颁布了一份退位诏书,无奈地将大清的封建帝制结束在了自己的手中。

隆裕太后不退位的下场(婆婆不喜丈夫不爱)(7)

当孙中山听闻了隆裕的“壮举”之后,赞扬她有“尧舜的禅让之心”,此后,隆裕太后好比“女中尧舜”的美誉便传遍了大江南北。隆裕皇后在主持清帝逊位后不久就身染重疾,最终未及治愈便离开了人世,她去世后的葬礼乃是用国丧之典仪来操办的,更有数万名尊重爱戴她的国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共同参加了隆裕太后的丧礼

隆裕太后是位亡国太后,她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地度过了大半生,后来即便手握权柄后也毫无建树,她只是因为看清了时局走向而选择了和平退位,让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得到了认可、避免了又一场悲惨的屠戮。隆裕主动放弃权力,让帝制终结于和平、国家免于分裂,从这一点上来说,一生懦弱的隆裕太后还真是令人陡然生敬、值得褒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