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3-01】,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极限运动的方式 运动极限的探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极限运动的方式 运动极限的探索

极限运动的方式 运动极限的探索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3-01】

(现代科学)对运动的认识是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移动的现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东方对运动的认识是:(运动抑扬)/(更相动薄)。运动是永恒的,是属性的,它包括天地人之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一切运动都可以表示成属性与属性的转化或者(属性链接)。具体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属性基本形式是(时空属性),(时空属性)继续可以分为(感性属性),(理性属性)。我们通过(已知)与(未知)的链接,可以不断扩大认识更多属性。

宇宙是无限的,

物质是无限的,

数字是无限的。

属性也是无限的。

但是,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

人类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人类的理性思维是有限的。

人类的(已知)是有限的,

人类的(未知)是无限的。

人类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掌握的(已知)知识为半径划的圆圈

(未知)的东西在圆圈外,

(已知)的东西在圆圈内。

无论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结构性,思维性,都是属性,都是可以通过属性的关联关系进行表达的一个完整体系。

而现代与过去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没有一门学科不是在研究属性。属性是运动的最客观的性质表达。

我们以黄道为例,它就是中国属性文化发展的一个最好典范,也是能流传到现代的唯数不多的一项(属性科学)的研究成果。

尽管它连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没有被列入。

尽管它的基础理论现代已经失传。

但是,它的广泛应用性与对属性时空中的属性规律所表达的准确性与精准性的统一。是迄今(现代科学)中的同类文化所望尘莫及的。

关于黄道的理论,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不少了。它起源于人类对太阳的“出没,升落”四象的最原始感知。

然后通过对黄道的(运动抑扬)(理性认识),把黄道分解为升扬与抑落两个属性阶段。

通过两个属性的转折链接点的认识,找到了中午的(属性链接)性,并找到了北方向的确定性。

显然,太阳在黄道上的“出没,升落”四象,是完全可以通过人类观察与感悟就能直接得到的,称为(感性属性)。中午点的认识,是人类观察与感悟的一个非敏感点或者称为认识难于分割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属性相对,相反的链接关联关系,从理性思维中得到它的存在,并以其为方向,时间的起始认识点,把黄道分为上午,下午两段;把中午的运动方向确定的方位,划分为南北两向。当时并没有南北之称呼,只有上午,下午之识称为时间,但是方向的认识已经产生,称之为正。

故,正可分二时/二向,

二时者,上午/下午也;

二向者,正北/正南也,

故“中午”在中国古代也称正午。

这就是说,人类的黄道初始认识,是经过两个阶段产生的,

一是(感性属性)产生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人类的直观观察就可以得到的属性认识。

二是(理性属性)产生阶段,需要人类经过对线性的点化抽象之后,对抽象后的点(运动抑扬)再感悟观察得到新的属性认识,把这种(感性属性)认识再(理性认识),抽象出来的属性认识过程,则是属性二维时空认识的产生过程。

那么,我们想通过这个已经讲过了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呢?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极限认识问题,就是一个运动属性并不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它的运动生命与运动过程,是在一个(运动抑扬)的(更相动薄)变化过程中进行的,运动之所以能够抑扬,更相之所以能够动薄。完全是因为一种属性运动的极限存在确定的。

黄道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我们可以用直观感悟属性:出没/升落来表达。

出没属性,显然在人类的观察能力圆圈地平线之外进入或者退出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相对与相反的属性,则是我们凭借正常观察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出没是(已知)属性,它的相对属性是(未知)的。

升落的属性都在人类观察范畴地平线所确定的圆圈之内,可以说它是两个(已知)的属性关联关系。

那么,两个(已知)的属性关联关系之间的链接过程,就是一个扬止抑行的过程。在(感性属性)的认识范畴中,我们无法准确地划分出两个属性的链接过程,因为它是(运动抑扬)中的极限。你就是划分得再近的两个点,也同样是具有唯一的位移方向属性,我们称为是向属性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存在性。

那么,当我们经过理性的抽象之后,得到的正点属性中午的概念后,它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属性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这个特征,正点的两个方向上的运动过程是不相同的,一边是扬向,一边是抑向。而且在太阳运动轨迹的黄道上,这个点的向属性在来去属性的方向上,是唯一的。

我们可以从黄道轨迹上其它位置抽象出任意的一个点,就是除了正点之外的任何一个点,它的来向与去向的动向都是一致的,即:来扬去扬,来抑去抑。动向来去的一致性当然不包括出没两点,因为出没两点中的出点来向是(未知)的,没点去向是(未知)的。除了这两个点之外的所有的点,来向与去向都是知识的。但是,在所有的点当中,唯一只有正点的来向与去向的属性是不一致的。这样,我们把来向与去向同属性的点所集合的区域,称为动向一致区段,用上午或者下午表示其抑扬的属性不同。称为抑属性或者扬属性。而正点则是一个来去方向属性不同的唯一点。如果最简单地表达正点与出没点的不同,与其它轨迹上的点的不同。则是我们需要继续讲的极限认识问题了。我们明天引入一个概念,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相,如何用相来表达向的相同与不同呢?明天继续。

相与极限

【2011-03-02】

前面一节,我们讲到了属性(运动抑扬)的(感性属性)认识与(理性属性)认识之间的相辅相成问题。

相辅相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感性属性)与(理性属性)是两个不同的属性,

一个是感觉得到的,

一个是通过(属性思维)与属性逻辑分析得到的。

没有两个属性的互相配合,互相辅助,我们是不会得到黄道属性认识的继续扩展与深入的。所以,(感性属性)与(理性属性)是一对缺一不可的认识结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感性属性)与(理性属性)的转换,同样是通过点化来完成的。

所以,点化是我们讲解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但是,点化后的相结构表达,则是(感性属性)进入(理性属性)认识的辅成条件中最重要的。

(属性数学)的点化抽象,

并不是定义出来的,

也不是仅仅凭借形的存在而高度抽象出来的。

更不是假设出来的。

而是通过我们(已知)的(感性属性)思维分析出来的。

而且这种分析也不是可以任意与其它(属性链接)的,(属性链接)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我们必需要遵循(向/相/象)变迁过程所确定的次序性。

向不越相

相不越象

所以,我们在感性得到太阳的(出没升落)四象属性关联关系之后,对天空中太阳运行的黄道进行了(理性属性)分析,这种分析的具体过程,就是我们讲的点化。出没是我们通过感性观察就可以得到的。但是,抑扬的转折点,我们虽然对抑扬的方向变化性是有敏感的,但是却无法用肉眼的观察确定其具体的正确位置,

在抑扬转折的正点认识上,理性思维完全是为了感性迟钝的反映范畴的补充。

把感性得到的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进一步明确化与准确化。

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明确化与准确化(感性属性)中的模糊范畴呢?

就是两种属性在运动中所确定的极限,升至极时落,升的极限与落的起始限是相同的。

升不止而无落,

落已始而无升。

这个过程

在(中医科学)中被称为阳极生阴。

在天上叫作太阳升落的转折,

在地上称为上午与下午的上下更易。

在人体上我们就有阳极生阴。

天地人一理,天地人一体,是一个属性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被框架到一起的,形成这种框架的具体结构性,则是通过方法与程序构成的。也就是说它的结构性并不是事先确定好的假设框架,

也不是事先定义好的范畴与规定,

而是通过(感性属性)与(理性属性)之间的相辅相成。

我们只要掌握了属性关联关系链接的程序性与方法性,就可以通过(知识圆圈)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扩展性,一个层面一个层面的完成它的结构性。属性结构框架是一个由属性链接属性构成简单的(属性集合),再由简单的(属性集合)与简单的(属性集合)之间的(属性链接)构成由(简单属性集合)与(简单属性集合)构成的(复杂属性集合)。再由复杂的(属性集合)与复杂的(属性集合)构成具体的(属性集合),具体(属性集合)再继续……

显然,这个属性具体集合构成的整体框架,只是在人类(已知)(知识圆圈)中形成的一个整体,它无法包括人类(知识圆圈)之外的(未知)。所以,我们称它为人类属性知识的(已知)整体框架。

它不包括对(未知)的猜想与假设,

不包括对宇宙,自然,社会现象中或者规律中的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但是,它具有与(未知)相通的(认识程序)与(认识方法),可以不断的把(未知)变成(已知)。

这就是(属性数学)与(现代数学)的不同,当然,也应该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存在,在科学发展的原始二者之间可能并没有展示出来多大的不同,但是,随着西方科学的假设与猜想可以通过实验与试验的实践检验后把其真理化,西方科学就变成了一个假设猜想大爆炸的待试验,

待实验的庞大真理待实践检验的系统。

被实验可验证的猜想与假设都陆续的变成了真理了,

没有被验证的猜想与假设不断的产生,都等待着科学实验去检验。

都期待这些假设与猜想早日变成真理。

但是,

一个实验需要一个人反复去作并等待出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一个实验可以所有的精英与国家都争先恐后的去作并等待着出现微粒子猜想的再认识的假设能在大家反复作的过程中出现一次偶尔的证明。

当全世界各国的所有粒子对撞机实验只要有一个出现了基础粒子研究需要的特异现象之后,粒子的再深入一个层次的假设与猜想也会随之变成真理。

但是,那么多粒子对撞机,那么多人,那么多次的实验中并没有出现猜想与假设中的现象又检验了什么呢?

真理由科学的普适性研究变成了科学的特殊性研究,公式?还是特式?抑或殊式?

所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不同与壁垒所在,

不在于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物质还是属性。

而在于研究的方法与取得知识整体框架的手段。

这也是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化中,

为什么没有猜想而只有占卜预测,

为什么没有假设而只有对(未知)领域的玄虚探索的根本原因。

甚至神文化在中国诞生的时候,皇帝也要把自己神化为神权天授,也不能违背天理。

这也是所有神仙都必需是天上的星星,神学也不能违背(天地人一体化)知识体系的属性原则。

这也是我们现在仍然可以通过中国式的神文化痕迹挖掘与探索(属性科学)的发展史,认识它的本源真谛的条件之一。

因为,相学在(钟鼎文化)时代就已经变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所以,神权垄断如果直接与社会普及的常识相违背,推行的可能性则根本不会有可能。

所以,易经采用了相学的基础框架而篡改其中的方法与(认识程序),封闭垄断方法与程序的理论传播则是易经神文化得以文化断档成功的根本原因。

所以,易经中只用了属性八卦的框架而不讲框架来源与形成的方法,把自己需要主张的君臣佐使社会制度,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都用相学表达得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

只是当时的人是能看懂的,因为它们如商高一样,都懂〖周天历度〗与量天大法。

八百年独传易经后,〖周天历度〗失传了,量天大法废弃了。人们再认识周易的天地人一体框架,就难上加难了。

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