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

《加勒比海盗4》中的美人鱼群像

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挖掘灵感,向来是全世界影视工作者的一条终南捷径。用去年影视圈流行的热词儿来说,这叫“IP开发”。啥叫“IP"?这两个字母,其实是“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

电影产业专家周铁东老师曾专门撰文分析“IP”这个概念。原来,在好莱坞,“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被更直白地称为“文学财产”(literary property)或“潜在财产”(underlying property)。这样,从字面上就更好理解了:所谓IP,就是适合(或有潜力)被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概念再扩大些,音乐、美术,乃至词汇、短语、符号等一切带有“心智创造”性质的资产,都可以归入“知识财产”之列。

春节期间,《美人鱼》狂扫20亿票房,商业上的成功已毋庸置疑。但这一次,可能不是周星驰赢了,而是鱼赢了。

如知乎网友、电影分析师赵四所言:“全世界都有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星爷只是借来讲了自己的故事。”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2)

史料上的双尾人鱼木雕版画

从1971年到2011年,星巴克logo经历四次大的修改。从logo的演变中,能看出美人鱼的形象越来越含蓄:从最初的坦胸露乳,到后来已经难以分辨出双尾。据说,这是源于顾客们的意见,他们觉得美人鱼的形象很具有攻击性,而且也有太多的“性”引诱的成分在里面。迫于“猥琐”、“不雅”等舆论压力,品牌管理者不得不一再对logo进行升华和提纯。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3)

星巴克的logo演变(1971年-2011)

最初,星巴克为什么选择美人鱼做logo?其实,除了寓意“海洋”之外,恰恰是因为,这个符号象征着“欲望”和“引诱”。星巴克的美人鱼用咖啡的香气取代歌声,引诱过往的顾客为之驻足,欲罢不能。

双尾美人鱼,在妖怪百科中也被称为“裂尾人鱼”,这一形象在中世纪常常被罗马式建筑用作柱头的装饰,而它的前身,其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Siren)海妖。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4)

塞壬形象用于建筑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遥远的海面上有一座岛屿,石崖边居住着唱魔歌的海妖塞壬三姐妹。半人半鸟的塞壬姐妹们坐在一片花丛里,唱着盎惑人心的歌,甜美的歌声把过往的船只引向该岛,然后撞上礁石船毁人亡。过往的海员和船只都受到迷惑走向毁灭,无一幸免。

奥 德修斯遵循女神喀耳斯的忠告。为了对付塞壬姐妹,他采取了谨慎的防备措施。船只还没驶到能听到歌声的地方,奥德修斯就令人把他拴在桅杆上,并吩咐手下用蜡 把他们的耳朵塞住。他还告诫他们通过死亡岛时不要理会他的命令和手势。后来塞壬之一看上了奥德修斯于是奋力拍动翅膀追赶船只,在赶上的那刻也耗尽了生命。

塞壬最初不是人鱼,而是人首鸟身的怪物。经过几个世纪的转变,慢慢演变成肚脐以上是女人、腰腹以下为鱼尾的美丽生物。作为极具情欲和危险意味的形象,她给后世的文艺工作者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比如下面这张专辑: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5)

著名美声金属乐队Nightwish这张专辑,命名和封面设计灵感皆来自于塞壬传说

因为与“欲望”密切相关,美人鱼也成了欧洲文豪们经常涉猎的作品形象。歌德、海涅、王尔德都曾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安徒生《海的女儿》无疑是流传最广的。

比 起充满情欲色彩的塞壬传说,《海的女儿》简直是圣母光辉爆棚:深海中的小人鱼看到了地面上的王子,一见钟情。小人鱼用自己美丽的歌喉和女妖交换了人类的下 半身。她与王子相遇,却因为不能说话而无法表达爱意。王子娶了人类的公主,海中的姐妹劝小人鱼杀掉王子,变回人鱼。小人鱼宁可旁观王子的幸福,心甘情愿化 身为泡沫。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6)

迪斯尼动画中的人鱼公主

情欲,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得到提纯与净化,变成了西方意义上的“爱”:奔放、大胆、为了所爱的人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在西方的诸多文学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爱情至上”的价值观。

比起安徒生的“纯爱”路线,王尔德的童话《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显得更复杂一些,讲述了一个打鱼人甘愿放弃自己的灵魂和人鱼相爱,却又被“灵魂”反复纠缠博弈的悲剧故事。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有些“复杂”,不易于传播,所以知名度并不太高。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7)

2003年译林出版社《王尔德童话》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为封面设计元素

其实,无论在西方还是被东方,“美人鱼”这个形象,都和“爱情”与“欲望”有着紧密联结。

中国有关人鱼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但比起西方传说里塞壬的美丽妖娆,这个人鱼看起来比较搞笑: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8)

《山海经》中记载的人鱼之一

魏晋南北朝,“人鱼”的形象细化为“鲛人”,传说中,鲛人“泣,则能出珠”,这为鲛人的形象蒙上了一层诗意和悲情的色彩。陆游《钗头凤》提到,“春如旧,人 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这里的“鲛绡”是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用来象征陆游和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

在宋朝的《太平广记》中出现了对人鱼详细的记载,“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与西方文化中美人鱼形象接近的“海人鱼”,充分说明了人鱼作为女性,对于异性的吸引力。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多半记得一部叫《追鱼》的电影。这部由应云卫导演、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经典戏曲电影,讲述了东海鲤鱼精与书生张真相爱的故事。鲤鱼精被塑造为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爱情而甘愿舍弃天堂生活、忍受人间痛苦的多情女子。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9)

《追鱼》的故事也曾被绘制成连环画,笔墨韵味都很有年代色彩: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0)

多部电视剧的灵感都是从《追鱼》而来。比如歌手徐怀钰主演的台湾电视剧《天地鱼美人》(2000年上映),来感受一下这娇憨而又清新的画风: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1)

还有2013年央视上映的电视剧《追鱼传奇》,由“花千骨”赵丽颖主演,21世纪画风比起20世纪的要浓艳多了……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2)

这一系列和“追鱼”有关的故事,其实都取材自明代传奇作品《鱼篮记》。

《鱼篮记》,明代佚名氏编,亦称《鲤鱼精》、《观音鱼篮》、《观音鱼篮记》。故事写鲤鱼精不甘水底寂寞的生活,化成美女,顶替金牡丹与书生张真结婚,而真的金 牡丹却独守空房。为此,金牡丹家人便向开封府尹包公告状,包公将此案转给城隍爷处理。城隍爷识破真伪,乃请玉帝派天兵捉拿鲤鱼精。鲤鱼精在危难之际念观音 名号,得到观音谅解,收为门徒,遁入空门,成为鱼篮观音。

京剧《碧波仙子》也是从《鱼篮记》改编而来。在《碧波仙子》里,结局是中国观众最喜欢的“大团圆”:鲤鱼精宁愿舍弃逍遥快活的神仙日子,心甘情愿与爱人柴米油盐,这样的结局恰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观。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3)

电影中,美人鱼“珊珊”和地产商刘轩飙歌,两人后坠入爱河

在梳理了西方与东方“美人鱼”文化符号的演变历史后,再回过头来看星爷的《美人鱼》,就觉得“珊珊”的人设颇可玩味,简直是集纳了东西方人鱼故事的各种元素:

1、拥有天籁般的歌喉

2、鱼尾经过改造,进入人类世界

3、西方式的至情至性、为爱奋不顾身

4、东方式的温柔贤惠、纯洁不谙世事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4)

剧中求婚片段

前半段,是西方式的爱欲生死,灵魂与肉体天人交战;

后半段,是东方式的大隐于市,神仙眷侣洗手作羹汤。

这一次,星爷把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图腾,成功演变为商业电影的票房密钥。

但其实,从古到今,美人鱼纯真的爱情、美满的婚姻,都不过是爱欲本能的变体。

全世界,只有日本导演不走寻常路。史上最重口味的美人鱼,莫过于日本导演日野日出志的《下水道美人鱼》。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5)

(单看脸还是很美的,但是……)

在这个故事中,美人鱼由于居住环境被污染,感染了病毒。被身为画家的男主认出和她曾经有过一面之交,所以救回家悉心照顾。却依然改变不了日渐溃烂的身躯、满身的蛆虫和五颜六色的脓包,为此美人鱼请求男主把自己病变的过程画下来。

由于过于毁三观的视觉效果,《下水道的美人鱼》被列为世界级禁片。但它其实讲述了一个很严肃的主题:

“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会破坏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会毁了人类自己。”

有没有觉得这个主题很熟悉?嗯,读典君打赌,星爷一定也看过《下水道的美人鱼》,不信,你看看这张海报……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6)

在梳理“美人鱼”符号的演变过程中,想起心理学大牛荣格爷爷说过:

“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以上这段拗口的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其实艺术也一样。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内容产业时,不妨把视线投向人类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传说、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经典带我们回归冷静,回归文明的原点——当然,其中亦可能包藏富矿。(嗯,读典君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最后送上一张美丽的人鱼动图,祝大家年后上班开心~

美人鱼春节上映(从爱欲图腾到票房蜜糖)(17)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星巴克标志背后,一段凄美的人鱼传说》等文章,在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