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1)

2021年7月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关情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其实,早在2016年9月5日(当地时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曾在美国夏威夷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2)

图片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对此,当时我国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

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而此次被降级是因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达到了1800多只,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了,滚滚(网友对大熊猫的爱称)才“被迫降级”。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3)

资料图:2019年10月14日,北京,双胞胎熊猫姐妹“萌宝”和“萌玉”于13日正式入驻北京动物园奥运馆,她们憨态可掬的样子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

崔书红说,近一个时期,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新闻很多。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黑龙江东北虎进村,云南亚洲象北迁,引起网民关注;最近鲸鱼又出现在深圳大鹏湾。野生大熊猫、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据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等,都对全面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做出部署。2019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陆域国土面积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2020年达到17%的目标要求。我国还通过建立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人工成功繁育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4)

资料图:2021年7月5日,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憨态可掬,令游客喜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保护大熊猫四川有哪些实践

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其中从1963年建立我国第一个以大熊猫保护为主的卧龙保护区开始,四川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6个,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归实验,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保护修复,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壮大。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没有一个物种比大熊猫的保护更为成功。”5月22日,在为期一周、覆盖川甘两省四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北部联合巡护收官之时,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感叹,实践证明,国家公园是推动大熊猫“终极保护”的有力武器。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5)

资料图:卧龙保护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熊猫栖息环境明显改善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管理局分别成立。

大熊猫国家公园占地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覆盖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公园内生活着1631只野生大熊猫。其中,四川片区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区内有1205只野生大熊猫,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119个乡镇,涵盖各类自然保护地66个。遵循大熊猫生存繁衍习性,大熊猫国家公园致力于建立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投入近46亿元,实施重要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科研监测等多项工程。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6)

资料图:2019年9月30日,重庆动物园举行了“大熊猫双胞胎满百天命名仪式”,两对双胞胎大熊猫幼仔首次户外亮相。大熊猫“四宝”的名字分别为:双双、重重、喜喜、庆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猫脸”识别技术传喜讯 野外产仔洞人工洞穴受欢迎

据报道,科研是四川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的重要内容,四川瞄准科研前沿领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共建等重点领域研究,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机理、生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运用细胞学、遗传学前沿成果,加强大熊猫谱系、基因库、数据库建设。

经过长期努力,四川的熊猫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大熊猫人工饲养“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和“野化放归难”等难题,展开了遗传、基因等研究,人工繁育大熊猫成效显著。

同时,卧龙片区全国首次结合超短波传输 “猫脸”识别技术,实现荒野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视频;都江堰片区大熊猫野外产仔洞人工洞穴活动频繁……一个个喜讯,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不同地区传出,诉说着近年来探索试点的阶段性成效。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7)

资料图:2016年9月29日,2016年度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出生的23只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一只大熊猫宝宝不小心掉下台子,工作人员赶紧上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友:希望早日实现熊猫自由,人手一只熊猫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各种成就,崔书红在发布会上表示,为全面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水平,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模式,促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在“十四五”期间还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和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在良好的工作基础上,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改善我国生物多样性状况,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看到这里,滚滚的铁粉们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网友们纷纷开始畅想:在不远的将来“早日实现熊猫自由,人手一只滚滚”的美好画面。

还有网友留言点赞中国的成就:现在环境真好,我家附近好多野生白鹭。

也有网友调侃:听说四川人年满12岁可以分配熊猫,希望可以全国推行,谢谢。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8)

大熊猫从濒危降级到易危(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9)

图片来源:微博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自新华网、红星新闻、河南商报、海报新闻等)

责编:王乐双

审核:田连锋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