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但要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品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视,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学生管理相融合,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其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智慧、精神、哲学等宝贵的财富,对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高校学生管理有效结合,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高质量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校传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高校传播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但要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品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视,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学生管理相融合,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当前高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其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智慧、精神、哲学等宝贵的财富,对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高校学生管理有效结合,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高质量的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概念性的文化具现,并不特指单一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兼容并蓄从而形成的,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精神、哲学、宗教等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集体精神与智慧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能够不断的传承与开发,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补充与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其实是本土与世界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体现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从概念上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界限,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这是在千百年来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符号。无论是现代还是在古代,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文化形成的基础便是聚集的形式,构建最初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地与周围和世界进行紧密的交流,逐渐地形成文化。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样的交流愈发地密集,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整个世界的文化的集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理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作用

首先,以学生管理的目标来说,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尊重主体的个性特点,重视主体的实际需求。这样的观点最早体现在春秋时期,由管仲提出的治国策略。孟子也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其次,从管理内容的层面上来讲,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视修身,这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行和言行举止的重要性犹在知识水平之上。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信、礼仪等,只有有德、有才,有爱国精神、有责任意识,有原则、有底线,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再次,就学生管理方法而言,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校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进行了解,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还应当重视管理技巧。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不需要面面俱到、事必躬亲,适当的退让和放手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只需要在一旁进行引导与鼓励,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一)思想道德方面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理应也必须放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首位。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神是良好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大学》中提出的关于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可谓是将修身、道德认知、信念等多方面的内容给予了学习的方式,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建设方面

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内容,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个人的奋斗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很好地展现了此种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形式丰富的文化建设,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让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树立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品格,形成良好的班风,对学生交流组织协调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践活动方面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实践活动的组织并开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凝聚团队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人与集体的良性关系的构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事必躬亲、亲身实践以及知行合一等思想理念,古人认为实践活动是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积极地组织实践活动,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无论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还是方法,都必须优先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前提,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以积极地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凸显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办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坚守自身的原则与底线,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格与道德素质。再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慎独等思想,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自身的道德和品格提供有效的途径。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将“融入到”修改为“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更好地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品、坚毅的品质。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己修身的思想,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言语谈吐、师风师德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教师也不能做。只有真正地做到言传身教,保持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示范作用。另外,对学生管理工作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将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另外,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有细心、耐心、爱心,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利用自身的人力魅力去陶冶和教育学生。

(三)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使传统文化深入到高校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对学生的三观进行确定,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教师需要真正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如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提高民族认同感的过程中,要通过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无论任何历史时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具备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强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己修身等思想内容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活动建设和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期,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构建全新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烈的爱国精神、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人才。

(作者:赵建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