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艾敬在第一次法国旅行中邂逅了蓬皮杜美术馆和卢浮宫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瑰丽殿堂,而这次的邂逅,也真正打开了艾敬对视觉艺术的心门,也从那时候起,法国的浪漫、时尚和美食已经不再是她关注的主要元素了,取而代之的是美术馆、艺术展品、艺术书籍和画册,这些让她心跳加速的元素开始充斥了她的生活,和她的故事。
艾敬
当代视觉艺术家,作家,创作歌手。
艾敬:1998年我录制了自己的个人专辑《MADE IN CHINA》,但由于一些因素没能成功在中国大陆发行,这次事件让我真正开始反思我的人生。我从9岁开始学习唱歌,16岁开始登台表演,出版个人唱片,我的生活一直都在音乐的世界里,从没有对自身深刻地反思过。面对这次“意外”,我也没有去表现出特别不理解、愤怒,甚至也没有想要去申诉什么,反而想要让自己沉静下来。于是,我选择了学习画画。
十年以来艾敬举办过四个美术馆个展以及参展了其他国内外艺术家联展:2008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ALL ABOUT LOVE》,201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艾敬综合艺术展》,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艾敬的爱》和2015年在米兰昂布罗修美术馆的《对话》。今年,她又收获了在纽约马乐伯画廊的展览《LOVE》。从一个歌手到当代视觉艺术家的转变,沉浸于繁忙工作的艾敬抽不出时间去听跨界带来的质疑声,她始终坚信艺术创作是来源于自身的,是发自内心呼唤自由和美好的行为,不会对别人造成干扰同时,也不会对自己形成干扰。
Walking in the Sun #1
布面油画,90 x 90cm,2014
2015年在米兰昂布罗修美术馆的个展对于艾敬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定义,是艾敬在西半球举办的首次美术馆个人艺术展。为了不辜负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她在两周内游历了意大利的7个城市,参观了40多个建筑,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终于产生了《对话》的主题。
艾敬:面对这样悠久历史的美术馆,我觉得更需要平等的对话。虽然在美术馆里面对的是先贤,但在自由创作的心态下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我是以平等的心态去创作实施了《对话》。
展览以“三个对话和九件作品”展开,分别于该馆的五个不同的空间展出,这种嵌入式展出方式在西方古老的具有历史感的美术馆内比较常见。在绘画部分艾敬采用了自己的《WALKING IN THE SUN 》绘画系列,用“对光的追逐”对话了文艺复兴时期布鲁盖尔艺术家族的传统花卉绘制;第二部分是用高科技材料以3D技术打印出的一双祈祷的手去对话一个不知名艺术家的“祈祷”雕塑;第三个则是用声音装置去隔空对话了列奥纳多 达芬奇。
Ai Pray
3D 雕塑,25 x 25 x 12 cm,2015
艾敬:研究大量资料后,我发现了达芬奇在这个美术馆里的作品《音乐家》,我注意到了音乐家手中的乐谱,于是我邀请了很多音乐家朋友去解读乐谱,最终解读到了一个旋律。我把这个旋律放到了一个我自己设计的变形八音盒里演奏出来,把音乐带进了古老的美术馆。
To Da Vinci
声音装置,205 x 206 x 60 cm,2015
小贴士:
昂布罗修美术馆(Veneranda Biblioteca Ambrosiana Museum)是一个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艺术宝库,分别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媒体库,集四位于一体的艺术机构。该机构由博罗梅奥红衣主教于(1564-1631年)创办的一家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为起源,收藏了大量大师的作品和手稿,如大西洋古抄本以及文艺复兴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最广为人知的是该馆收藏了1119幅达芬奇的手稿,而最古老的罗马古城位于该美术馆地下室可供参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遗迹所在。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装置 废弃毛线、玻璃钢、硅胶,1600 cm x 600 cm,2012
2009年,艾敬在北京打造了自己的工作室,把音乐、视觉和情感的沟通融合进了这300平米的空间内。
工作室偏离市区,横向切割成跃层结构,层高6米多,主体由杨小平老师设计。最特别的地方是打造了一个极具东方韵味的卷轴长窗,看过去使得工作室的景色都如同定格在了卷轴上;又在工作室所有的窗户边上加上木条,既能防风,也能给室内空间增加温度;自然光、日光灯和吊灯三种不同的光线带给整体空间不一样的透视效果;精致的铁艺制作部分不仅实用也增加了些许工业线条感。二楼的私人空间布置的很温馨,沾染了各种颜料色彩的水泥地面印刻了许多艾敬创作作品的痕迹;置物架上放着艾敬的唱片,分类摆放着国内外的画册,中外友人赠送的装饰物和一只艾敬从纽约古董展览会买回来的皮制猪。而这个工作室的打造,是艾敬的父亲亲自监工完成的,也因为如此,这里一直溢满着浓浓的爱意。
艾敬:我认为艺术家的工作环境普遍不是很好。当然我来到这里也是挺偶然的,我自然也希望能在市区有个比这个更大的工作室,但是这个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一般情况我为美术馆创作的作品都比较大,我最大的作品差不多4.5*3米,这样看来我的工作室空间确实小了些,只能从二层去看画作,从而拉伸空间距离。但我想到老艺术家和先贤们的创作空间也不会很大的时候,我就有意去克制自己不去扩张空间,不去奢侈,在有限的条件下激发灵感。虽然我这里不大,但是我很满意,这里能让我静下来,专心工作。
I Love Color #26
布面油画,147 × 147 cm, 2016
艾敬告诉我们,她喜欢在家中设置一个现代感很强的,能烧柴的壁炉,然后置放一墙的书籍,布置上温暖的沙发,让朋友可以舒适地围坐在一起,自由地聊天,也能让自己可以随时可以窝在这个温暖的空间里。在她的计划里,还想要布置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茶室,木质的茶桌,放上自己收集的各种茶盏茶杯,再设置一个书案,茶香泼墨间别有一番情怀。再加上一个中西合并的厨房,煲一炉好汤,做上一顿美餐,在精心布置的家居中增加生活乐趣。在不同的空间中,她还会精心挑选不同味道的香薰去增加气氛,但是在工作室里,她却更喜欢闻颜料的味道。
Walking in the Sun #5
布面油画,90 × 90cm, 2016
艾敬的作品色彩鲜艳,立体感强烈,颜料堆积出来的错落显得格外别致,好像有着莫奈的朦胧却又有着梵高用色的大胆,有着Marjolein Bastin的细腻又蕴藏了只属于艾敬的密码——爱的符号:作品由字生成形,由形化于行,并不写实,但是有爱。
当我们问到收藏艾敬的作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忌讳时,艾敬反而显得一脸轻松。她告诉我们,她作品的放置取决于收藏者对作品的喜爱和理解。
艾敬:我是使用油彩作画,只要空间干湿平衡,放在哪里是收藏者的自由。比如我写的歌,做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其实我并不知道,不知道你的内心世界,也不愿意去打扰,因为这才是我觉得最美妙的地方。
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空间都会催化作品展示故事,如同每一件材质都会描述一个故事,用它们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生活的意义:大理石总能吟唱奢华和美妙,岩石总能洋溢刚劲和霸气,水泥则表现的冷静和现代,而红砖却让你倍加温暖,而这些材质的混搭就像生活片段的重叠一般,妙不可言却又充满感情。
在我们面前的艾敬,似乎一直都在寻找着每一种材质的语言,描绘着生活,描绘着情感,也描绘着她想要告诉世界那满满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