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逻辑义肢:都德的《最后一课》告诉全世界:法国人以学习外国语言为“耻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一个荒唐逻辑)

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西方历史逻辑义肢:都德的《最后一课》告诉全世界:法国人以学习外国语言为“耻辱”。

但“法国”皇帝拿破仑,却只会“意大利”的一个方言:“学术拉丁语” 万里之外的“中国语言”。拿破仑身为法国皇帝,却从来不懂法语?

——————————————

历史知识:

1792年,法国建国,然后发动统一战争,拿破仑统一了数百个小城邦,在此期间1795年,建立了“法兰西学院”。

当时德国地区也是300多个小“邦”,也就是小村子、小部落。当时整个欧洲都是碎成一地鸡毛的小部落。所以熟读汉语《孙子兵法》的拿破仑在碎成一地小部落的欧洲,所向披靡。

———很明显,在1792年之前不存在所谓的“法语”。

那么,在1792年,法国建立之后,法国有法语了吗?接着往下看。

拿破仑在“拉丁语的老巢”意大利罗马加冕称帝,本打算统一欧洲,并使用“拉丁语”升级一下版本,做为未来“欧洲国”的官方语言。所以并没有从头开始,单独“研发”一个法语的动机。

所谓的“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795年,———学院的使命:把拉丁语升级改造成一个“欧洲国”的官方“学术语言”!包括:编纂一部字典、一部修辞学、一部诗律及一部语法。

“法兰西学院”有个只对“现代中国人”保密、但在欧洲广泛公开的门槛:学院成员必须精通中文!也就是学院成员———全部是资深“汉学家”,无一例外。那年头,欧洲人不梳辫子、不说汉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学院词典”只是一个单词表,收录了2400个“拉丁语”单词做原材料,开始了长达一百年的把“拉丁语”改造成“学术拉丁语”的修修补补。

欧洲“国家”概念诞生之前,所有欧洲人到中国都自称“葡人”,那时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葡萄牙国”。偷窃《郑和全球航海地图》的“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就是“葡人”。

当时所有的传教士都是“葡人”、都不会写任何欧洲字,全部统一使用“口述”、口述、还是口述!甚至都没有“耶经”———当时传教士们都是“剃了光头”不会写“洋字”满口儒释道的“洋和尚”。

徐光启们,按古楚方言的发音,帮“意大利母语的利玛窦们”创造了欧洲第一部“词典”———《葡汉词典》又称《汉语日常问答词意》。作者署名利玛窦、罗明坚。

罗明坚,也是意大利人,那时还不会说“拉丁语”,在澳门登陆进入中国,自称葡人,疯狂收集中国地图,百度百科称他为“地图狂人”,后因被怀疑从事间谍行为,被驱逐出境。利玛窦侥幸留了下来。

这部从古楚方言模仿出来的:汉语日常用语的“葡语对照发音表”———就是欧洲开天辟地的“拉丁语母本”。共对照了2400个“词”。至今英法德意等借用拉丁语的语言,基础词汇都与湖南江浙方言音义一一对应。

“法兰西学院”一直在试图把这个“拉丁语”改造成“学术拉丁语”———这是“学院词典”的使命。后来有些人模仿1872年的《利特雷·法语词典》假冒“学院词典”,很无耻。

《利特雷·法语词典》很够雷!是马克西米利安·保罗·埃米尔·利特雷,这个‬法国哲学家、词典编纂家、医学家‬、语言‬学家‬、政治家‬,当然‬了‬也是‬汉学家‬、终身参议员‬,“独自”‬编纂完成‬的‬———他在‬1871年‬才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当法兰西学院‬院士之前‬,《利特雷‬·法语词典‬》他‬已经“独立‬‬”编纂‬完成了———‬根本‬就‬没‬“法兰西学院”啥事‬。

“学院词典”便秘了一百年,修改了几十遍,还是不能“好好说话”!最终不得不放弃———作为拿破仑梦想的“欧洲国”的官方语言的“拉丁语”,宣告死亡。当然了,拉丁语成为死语言,这也和拿破仑最后战败,统一欧洲的梦想泡汤有直接关系,再编下去挺没劲的,毕竟意大利都没拿下,用人家的语言,挺丢人的,《最后一课》也就没脸写了,对吧。

于是“学院词典”又转头研发法语去了(仍然是改造拉丁语,但后期不再承认搞“学术拉丁语”,而是改口称法语,最终也没搞出来,就没下文了)。

罗马那帮跳大神的,自己玩不转这么高级的东西,拉丁语就彻底死了。

在1872年《利特雷·法语词典》诞生之前,法国没有正式法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选自《月曜故事》。而《月曜故事》———“发表”于1873年。

半个世纪之前的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国皇帝,以说“葡语”为荣、以说汉语为荣、以梳辫子为荣。但不会说法语。

很好奇:刚刚学会法语,以学外语为耻辱的都德,怎么评价拿破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