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林校长的一句口误,带火了一个词——“鸿鹄志”。

人们在热烈讨论林校长该不该为这次口误道歉;他的“致意信”写得到底算不算作真诚;“焦虑”和“质疑”是否可以创造价值(其实林校长所说的“焦虑”和“质疑”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承接自己校庆发言稿的内容)等问题的时候,恰恰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在古书里,所谓的“鸿鹄志”到底指的是一种什么志?

什么是燕雀之志什么是鸿鹄之志(鸿鹄之志是一种什么志)(1)

一说到“鸿鹄志”,大家自然想到的就是我们在初中都读过的《陈涉世家》里的“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的“鸿鹄之志”大概指的是一种宏大之志吧?

我读《史记》时很怀疑这样漂亮典雅“台词”是不是真的出自莽汉陈胜之口,多半是司马迁为陈胜的“人设”量身拟定的,因为陈胜的贫贱之交多半都被他杀掉了或者逃走了,肯于津津乐道“我的朋友陈胜当年如何如何”的人恐怕并不多。即便这话真是出自陈胜之口,也不值得崇敬,因为他当年所说的“鸿鹄志”指的不过是“苟富贵”而已,没有别的。不想后来“买卖”做的这样大,大到“张楚兴,陈胜王”的地步,这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才成了他超拔卓异、天命攸归的明证。

鲁迅先生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开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正是这样,大人物的台词还需要大人物来说,如果硬塞到小人物的口中,只会变得滑稽荒诞。譬如我这朝九晚五老老实实上班的人,如果忽然有一天拍案而起,大叫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即便不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也会沦为人们的笑柄。

所以,陈胜口中的那个“鸿鹄之志”并不为我辈所喜。

其实,“鸿鹄之志”四个字在《史记》之前便有人提到——在《吕氏春秋》的“士容论第六”,原文是——

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意思是:骥骜的气质,鸿鹄的心志,能够使人们知晓,是因为这种气质和心志确实存在。人也是如此,确实具备了,精神就能使别人感知了,言语哪能完全使人相信呢?这叫做不言之言啊!

什么是燕雀之志什么是鸿鹄之志(鸿鹄之志是一种什么志)(2)

志,确有大小高下的不同,但无论是怎样的“志”,只有在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引领下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发出,才能不牵於外物,不累於内欲,口与心誓,守死无二。嵇康在《家诫》里说:“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伯夷叔齐也好,展季苏武也好,他们的志向是高远的,这并不是谁要他们立这样的“志”,而是他们自由意志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才能够在人生的颠沛造次中安之若素。

文章来源:节选自章黄国学,侵删

,